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睛渐向暝》原文翻译及赏析

关河令·秋阴时睛渐向暝


【原文】宋代,周邦彦
【关河令】

秋阴时睛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
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
如何消夜永!

翻译: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时阴时晴的秋日又近黄昏,庭院突然变得清冷。伫立在庭中静听秋声,茫茫云深不见鸿雁踪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夜深人散客舍静,只有墙上孤灯和我人影相映。浓浓的酒意已经全消,长夜漫漫如何熬到天明?

1、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054-1055
2、兰世雄婉约词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188
3、唐圭璋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545
4、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41

赏析: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这首词写羁旅孤栖的情景。词的上片写日间情境,于明处写景,暗里抒情,寓情于景;下片写夜间的情景,于明处抒情,衬以典型环境,情景交融。

  上片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实很像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秋阴时作渐向暝”,这是以白描手法勾出秋天时阴时晴、阴冷、黯淡的特点,这似乎是客观事物的直叙,然而一句“变一庭凄冷”,就将词人的感情突现出来。“一庭”即满庭。着一“变”字,将“凄冷”与上句联系起来,揭示了“凄冷”之因。同时将自然与人的感受融在一起,表现了景中情。在这“凄冷”的庭院中,词人“伫听寒声”。这久久的伫立,静听寒声,可见出人之心寒、孤寂。这寒声是秋风飒飒,秋叶瑟瑟,秋雁哀鸣,这寒声加浓了羁旅“凄冷”的况味。歇拍“云深无雁影”一句,词人不仅在满庭凄冷的环境中伫立,静听秋声,而且还在寒声中追寻那捎书的鸿雁,然而望尽云霄,只听哀鸿长泣,不见孤鸿形影,留下的是更加深重的寂寞之感,也触发了词人思乡念亲之情。

  在沉寂之中推出了过片:“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地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此时此刻,人非常希望自己尚酣醉之中。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都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难以忍受。这首词全无作者惯有的艳丽之彩,所有的只是一抹凄冷之色。

  这首词不仅切合音律,而且精于铸词造句。“秋阴时晴”,一个“时”字表明了天阴了很久,暂晴难得而可贵。“伫听寒声”两句写得特别含蓄生动。寒声者,秋声也。深秋之时,万物萧瑟寒风中发出的呻吟都可以叫做寒声。词人笔下的孤旅伫立空庭,凝神静听的寒声,是云外旅雁的悲鸣。南飞的雁都因浓云的阻隔而不能一面,自然是凄苦的情景。整首词中几乎一字一句均经过刻意的琢磨。可以说通篇虽皆平常字眼,但其中蕴含有深挚情思。这也是周邦彦词的一大妙处。

  全词取境典型,结句直接抒情。全词以时间为线索,章法缜密,构思严谨。意象鲜明,人与物、情与境,浑然融为一气。感情步步推进,格调清峭,情味淡永。

1、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054-1055
2、唐圭璋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545
3、甘远辉等宋诗词全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471
4、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428

【guān hé lìng 】
【关河令】


qiū yīn shí jīng jiàn xiàng míng 。
秋阴时睛渐向暝。
biàn yī tíng qī lěng 。
变一庭凄冷。
zhù tīng hán shēng ,
伫听寒声,
yún shēn wú yàn yǐng 。
云深无雁影。


gèng shēn rén qù jì jìng 。
更深人去寂静。
dàn zhào bì gū dēng xiàng yìng 。
但照壁孤灯相映。
jiǔ yǐ dōu xǐng ,
酒已都醒,
rú hé xiāo yè yǒng !
如何消夜永!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