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石钟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石钟山记
【原文】清代,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通“事”]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通括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
王毁军而纳少师。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翻译: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水经》云:“彭蠡(lǐ)之口有石钟山焉。”郦(lì)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ìng)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bó)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líng)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fú)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kēng)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郦元:即郦道元,《水经注》的作者。鼓:振动。搏:击,拍。洪钟:大钟。是说:这个说法。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通“含糊”。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桴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韵,这里指声音。徐,慢。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尤:更加。铿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ōng)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mù)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qī)鹘(hú),闻人声亦惊起,磔(zhé)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ké)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guàn)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chēng)吰(hóng)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kuǎn)坎镗(táng)鞳(tà)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zhì)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元丰:宋神宗的年号。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齐安:在今湖北黄州。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湖口:今江西湖口。硿硿焉:硿硿地(发出响声)。焉,相当于“然”。莫夜:晚上。莫,通“暮”。森然:形容繁密直立。搏人:捉人,打人。栖鹘: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磔磔:鸟鸣声。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噌吰:这里形容钟声洪亮。舟人:船夫。罅:裂缝。涵澹澎湃:波浪激荡。涵澹,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为此:形成这种声音。中流:水流的中心。空中:中间是空的。窍:窟窿。窾坎镗鞳: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汝识之乎:你知道那些(典故)吗?识,知道。周景王之无射:《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铸成“无射”钟。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yì)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dài)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bó)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lòu)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臆断:根据主观猜测来判断。臆,胸。殆:大概。终:终究。渔工水师:渔人(和)船工。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陋者:浅陋的人。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考,敲击。实:指事情的真相。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一共三段。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第二层,提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取信于人。正因为对郦说“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异议,这就由郦道元的说法导出唐人李渤的说法。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访其遗踪”的行动。他亲“访”遗踪,亲“扣”其石,亲“聆”其声,理应无疑。作者表明自己对李渤的怀疑,并以处处有石,石石能扣而发声,反驳李说,说明扣石发声之说难以置信。对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是相提并论的,但实际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用“人常疑之”,说明人们对郦说的疑惑,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没有明说,这是一种客观记叙,作者没有轻率地判断郦说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强调自己对李说的否定,这里的“余”字,就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对李说的态度。对郦说“人常疑之”和对李说“余尤疑之”,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钟山,以及结尾的一“叹”一“笑”,一“简”一“陋”作铺垫。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因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已存“疑”念,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临汝并送长子苏迈赴任饶州德兴之便,顺道考察石钟山,正好借此释疑。这一层紧承上文。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这一段回应李说,“择其一二而扣之”,“因笑而不信”,分别照应第一段的“扣而聆之”,“余尤疑之”。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满意,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动。第三层(“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先交代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莫夜月明”时分,同游者是长子苏迈,方式是“乘小舟”,地点是“绝壁下”。然后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转而写作者在“心动欲还”的时候,忽然“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却被吸引了。他“徐而察之”,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查明了发出“噌吰”之声的原因。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下面又起波澜。作者在“舟回至两山间”的时候,发现入港处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声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这里的“回”不是“返回”的意思,而是“掉转”的意思。“舟回至两山间”,不是船返回到两山中间,而是船掉头转行至两山之间。作者对两处声音的考察,极为细致深入,处处印证了首段的郦说:“微波入焉”和“与风水相吞吐”,分别照应“微风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和“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分别照应“水石相激”;“噌吰如钟鼓不绝”和“窾坎镗鞳之声”,分别照应“声如洪钟”。这就不仅证实了郦说,而且以详补“简”,为末段叹郦说之“简”作好铺垫。最后写作者对苏迈的谈话。“因笑谓迈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前者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这里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在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进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说法,为末段的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语气强烈,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所得出的结论、所总结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第二层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是说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是说郦道元的说法是正确的,可惜“言之不详”,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们的承认;二是士大夫不做实地考察,“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不能言”是说不能为文,并非不能说话。郦说失之于不详,士大夫能为文而“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为文,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然后用“而”字转到另一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是说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自以为得其实”,这是得以有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第三层分承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叹郦元之简”是肯定郦道元的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这就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这篇文章将议论和叙述相结合,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富有教育意义。
《shuǐ jīng 》yún :“péng lí zhī kǒu yǒu shí zhōng shān yān 。”lì yuán yǐ wéi xià lín shēn tán ,wēi fēng gǔ làng ,shuǐ shí xiàng bó ,shēng rú hóng zhōng 。shì shuō yě ,rén cháng yí zhī 。jīn yǐ zhōng qìng zhì shuǐ zhōng ,suī dà fēng làng bú néng míng yě ,ér kuàng shí hū !zhì táng lǐ bó shǐ fǎng qí yí zōng ,dé shuāng shí yú tán shàng ,kòu ér líng zhī ,nán shēng hán hú ,běi yīn qīng yuè ,fú zhǐ xiǎng téng ,yú yùn xú xiē 。zì yǐ wéi dé zhī yǐ 。rán shì shuō yě ,yú yóu yí zhī 。shí zhī kēng rán yǒu shēng zhě ,suǒ zài jiē shì yě ,ér cǐ dú yǐ zhōng míng ,hé zāi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yuán fēng qī nián liù yuè dīng chǒu ,yú zì qí ān zhōu háng shì lín rǔ ,ér zhǎng zǐ mài jiāng fù ráo zhī dé xìng wèi ,sòng zhī zhì hú kǒu ,yīn dé guān suǒ wèi shí zhōng zhě 。sì sēng shǐ xiǎo tóng chí fǔ ,yú luàn shí jiān zé qí yī èr kòu zhī ,kōng kōng yān 。yú gù xiào ér bú xìn yě 。zhì mò yè yuè míng ,dú yǔ mài chéng xiǎo zhōu ,zhì jué bì xià 。dà shí cè lì qiān chǐ ,rú měng shòu qí guǐ ,sēn rán yù bó rén ;ér shān shàng qī gǔ ,wén rén shēng yì jīng qǐ ,zhé zhé yún xiāo jiān ;yòu yǒu ruò lǎo rén ké qiě xiào yú shān gǔ zhōng zhě ,huò yuē cǐ guàn hè yě 。yú fāng xīn dòng yù hái ,ér dà shēng fā yú shuǐ shàng ,cēng hóng rú zhōng gǔ bú jué 。zhōu rén dà kǒng 。xú ér chá zhī ,zé shān xià jiē shí xué xià ,bú zhī qí qiǎn shēn ,wēi bō rù yān ,hán dàn péng pài ér wéi cǐ yě 。zhōu huí zhì liǎng shān jiān ,jiāng rù gǎng kǒu ,yǒu dà shí dāng zhōng liú ,kě zuò bǎi rén ,kōng zhōng ér duō qiào ,yǔ fēng shuǐ xiàng tūn tǔ ,yǒu kuǎn kǎn táng tà zhī shēng ,yǔ xiàng zhī cēng hóng zhě xiàng yīng ,rú lè zuò yān 。yīn xiào wèi mài yuē :“rǔ shí zhī hū ?cēng hóng zhě ,zhōu jǐng wáng zhī wú shè yě ;kuǎn kǎn táng tà zhě ,wèi zhuāng zǐ zhī gē zhōng yě 。gǔ zhī rén bú yú qī yě !”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shì bú mù jiàn ěr wén ,ér yì duàn qí yǒu wú ,kě hū ?lì yuán zhī suǒ jiàn wén ,dài yǔ yú tóng ,ér yán zhī bú xiáng ;shì dà fū zhōng bú kěn yǐ xiǎo zhōu yè bó jué bì zhī xià ,gù mò néng zhī ;ér yú gōng shuǐ shī suī zhī ér bú néng yán 。cǐ shì suǒ yǐ bú chuán yě 。ér lòu zhě nǎi yǐ fǔ jīn kǎo jī ér qiú zhī ,zì yǐ wéi dé qí shí 。yú shì yǐ jì zhī ,gài tàn lì yuán zhī jiǎn ,ér xiào lǐ bó zhī lòu yě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日子闲散的时候,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往往一觉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官名)。(周平王)分权给虢公,郑庄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的事(偏心于虢公)。”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四月,郑国的祭足帅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周和郑互相仇恨。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君子说:“信用不发自心中,盟约抵押也没用。开诚布公互相谅解地行事,用礼教约束,即使没有抵押,谁能离间他们呢?假如有真诚的信用,山涧溪流中的浮萍,蕨类水藻这样的菜,装在竹筐铁锅一类的器物里,用低洼处沟渠中的水,都可以供奉鬼神,献给王公为食,何况君子缔结两国的盟约,按礼去做,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啊?《国风》中有《采蘩》、《采苹》,《大雅》中有《行苇》、《泂酌》诗,都是昭示忠信的。”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叫庄姜,容貌很漂亮,却没有儿子。卫国人做了一首名为《硕人》的诗就是描写她的美貌的。庄公又从陈国娶了一个妻子,叫厉妫,生了儿子孝伯,早死。跟她陪嫁来的妹妹戴妫,生了桓公,庄姜就把他作为自己的儿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公子州吁,是庄公爱妾生的儿子,卫庄公十分宠爱他,又喜欢军事,但庄公不禁止,庄姜很厌恶他。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通“事”]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石碏规劝庄公道:“我听说一个人爱自己的儿子,一定要以正确的礼法来教导约束他,这样才能使他不走上邪路。骄傲、奢侈、淫荡、逸乐,就是走向邪路的开端。这四个方面的产生,都是宠爱和赏赐太过的缘故。如果要立州吁做太子,就应该定下来;要是还没有,这样就会引导他造成祸害。受宠爱而不骄傲,骄傲了而能受压制,受了压制而不怨恨,有怨恨而不为非作歹的人,是很少有的呀。再说卑贱的妨害高贵的,年少的欺负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新的挑拨旧的,地位低的压着地位高的,淫乱的破坏有礼义的,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逆理的事。君主行事公正适宜,臣子服从命令,父亲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父亲,哥哥爱护弟弟,弟弟敬重哥哥,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顺礼的事。不做顺应礼义的事去做违背礼的事,就会招致祸害。做君主的应尽力除掉祸害,现在却反而招致祸害的到来,这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庄公不听。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石碏的儿子石厚和州吁交往,石碏禁止他,但是州吁不允,从而放弃。到了桓公即位,石碏于是告老还乡。
参考资料:
1、清 吴调侯 .古文观止.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4-5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春天,隐公准备到棠地观看渔民捕鱼。臧僖伯进谏说:“凡是物品不能用到讲习祭祀军事等大事上,或者所用材料不能制作礼器和兵器,那么,国君就不要亲自去接触它。国君是把民众引向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人。所以,讲习大事以法度为准则进行衡量,叫做‘轨’,选取材料制作器物以显示它的文彩,叫做‘物’。事情不合乎轨物,叫做乱政。屡屡乱政,这就是所以败亡的原因了。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狩猎活动,都是在农闲时节进行,并(借这个机会)讲习军事。每三年演练一次,回国都要对军队进行休整。并要到宗庙进行祭告,宴饮庆贺,清点军用器物和猎获物。(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要(使车马服饰旌旗等)文彩鲜艳,贵贱分明,等级井然,少长有序:这都是讲习大事的威仪啊!鸟兽的肉不能拿来放到祭祀用的器具里,皮革牙齿骨角和毛羽不能用来制作军事器物,这样的鸟兽,君主就不会去射它,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啊!至于山林川泽的物产,一般器物的材料,这都是仆役们去忙活,有关官吏按职分去管理的事,而不是君主所应涉足的事。”
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
隐公说:“我准备到那里去巡视。”于是就去了(棠地),让渔民把各种渔具都摆出来捕鱼,他在那里观赏。僖伯推说有病没有随同前往。
书曰:“公矢鱼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春秋》上说:“隐公在棠地陈设渔具。”(这是说他棠地观鱼这一行为)不合礼法啊,并且说他去的地方远离国都。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夏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传国大鼎,放进太庙,这是不符合礼仪的。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臧哀伯规劝桓公说:“作百姓君主的人,要发扬德行,堵塞违礼的行为,以便监察百官,就这样还怕有不足之处,还要显示各种美德以传示子孙。所以那清静肃穆的太庙用茅草做屋顶,祭祀天地的车子用草席做垫子,祭祀用的肉汁不用五味调和,黍稷、糕饼等祭品不用舂过的好米,这些是为了显示节俭。祭祀的礼服、礼冠,蔽膝、大圭,腰带、裙子、绑腿、靴子、冠上的横簪、冠旁的填绳、系冠的带子、冠顶的盖版,这些是为了显示等级上的差别。玉垫、刀饰、革带、带穗、旌旗上的飘带、马颈上的革带,这些是为了显示数量上的差别。礼服上火形、龙形、斧形、弓形等花纹,这些是为了显示纹彩上的差别。用五色绘出各种图象来装饰器物服饰,这是为了显示器物物色的差别。马铃、大小车铃、旗铃,是为了显示声音节奏,旌旗上画的日、月、星辰,是为了显示光明。所谓德行,就是节俭而有法度,事物的增减都有一定的数量,并用纹彩和颜色加以标志,用声音和光亮加以表现,以此来监察百官,百官这才警戒畏惧,而不敢违反法度。现在君王毁灭德行,树立违礼的坏榜样,把别国贿赂的宝器安放在太庙里,以此明白昭示百官。百官都来效法,君王又用什么去惩罚他们呢?国家的衰败,是由于官吏不走正道。官吏丧失德行,则是由于国君宠爱和贿赂风行的原故。郜鼎放在鲁国的太庙,还有比这更公开的贿赂吗?武王打败殷商,将九鼎搬到王城,义士尚有批评他的,更何况将标志违礼作乱的贿赂之器放在太庙,又该怎么样呢?”桓公不听。
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
楚武王侵犯随国,派薳章去要求议和。军队扎在瑕地,等待谈判的结果。随国派少师来主持议和。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
斗伯比对楚王说:“我们不能在汉水以东得志,全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啊!我们扩大军队,增加装备,以武力威胁邻国。它们怕起来了,就协同对付我国,很难离间它们。汉水以东,要算随国最大。如果随国骄傲起来,必定抛弃那些小国。小国离散,咱们楚国就可从中得利了。少师这人,一向狂妄自大,请把我们的军队摆出个窝囊的样子,使他更加傲慢起来。”熊率且比说:“随国还有个季梁哩,这有什么作用?”斗伯比说:“以后会有用处的呀!少师很得国君的宠信啊。”
王毁军而纳少师。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
于是楚武王故意损毁军容,接待少师。少师回去,果然请求追击楚军。随侯将要答应他。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季梁急忙阻止,说:“上天正在帮楚国,楚军的疲弱,恐怕是骗我们上当吧,君王何必急于出师呢?臣听说,小国所以能抗拒大国,是因为小国得道而大国淫暴。什么是道呢?就是忠于人民,取信于鬼神。国君经常考虑如何利民,就是忠。祝官史官老老实实向神灵祭告,就是信。现在人民在挨饿而君王纵情享乐,祝官史官却在祭神时虚报功德,臣不知道这样如何能抗拒大国!”随侯说:“我上供的牲畜毛色纯正,膘肥肉壮,祭器里的黍稷也很丰盛,怎么不能取信于鬼神呢?”季梁说:“人民才是鬼神的主人啊。圣明的君主总是先把人民的事情办好,再致力于祭祀鬼神。所以在进献牺牲时就祷告说:‘请看献上的牲畜多么硕大肥壮啊!’意思就是说:我国人民普遍都有生产的能力,请看他们的牲畜肥大而蕃盛,没有生癣生病,备用的牲畜充分得很!在奉上黍稷时就祷告说:‘请看献上的黍稷多么洁净而丰盛啊!’意思就是说:今年春夏秋三季都没有灾害,请看我国人民多么和睦、收成多么丰盛。在进献美酒甜酒时又祷告说:‘请尝尝我们用好米酿成的美酒吧!’意思是说:请看在我全国上下都有美德,不干没天良的事!由此可见,所谓馨香,就是上上下下有德性而没有谗言和邪行。所以能够忠心从事三时的农作,讲习五教,亲和九族,虔敬地祭祀鬼神。于是人民都很和睦,鬼神也就赐福,他们一举一动都有成就。如今,百姓各有自己的心事,鬼神也就缺了主人,光靠您的祭礼丰盛,怎么会得到幸福呢?您还是先整顿内政,和周围兄弟之国亲密友好,也许可以避免灾祸吧。”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随侯感到恐惧,于是整顿内政。楚国不敢侵犯它。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徵 通 征)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 “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
师进,次于陉。
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 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屈完及诸侯盟。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全日制高级中学标准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104-105
2、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179-184
3、周先慎苏轼散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94年:159-1661、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全日制高级中学标准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104-105
2、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1、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179-184
2、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1308-1312
3、周先慎苏轼散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94年:159-166
1、金永健 《半塘文库:清代左传考证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
2、陈克炯 《左传详解词典》 :中国古籍出版社 ,2004年
1、吴楚材 (作者), 吴调侯 (作者), 胡波 (注释 解说词), 崔周 (注释 解说词)古文观止:花山文艺出版社,2013年:5-6
2、程俊英 诗经译注(十三经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37—674
《水经》云:“彭蠡(lǐ)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lì)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qìng)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bó)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líng)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fú)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kēng)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
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
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郦元:即郦道元,《水经注》的作者。
鼓:振动。
搏:击,拍。
洪钟:大钟。
是说:这个说法。
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遗踪:旧址,陈迹。
这里指所在地。
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
函胡,通“含糊”。
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
越,高扬。
桴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
腾,传播。
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
韵,这里指声音。
徐,慢。
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
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尤:更加。
铿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
是,这样。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ōng)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mù)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qī)鹘(hú),闻人声亦惊起,磔(zhé)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ké)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guàn)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chēng)吰(hóng)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kuǎn)坎镗(táng)鞳(tà)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zhì)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
齐安:在今湖北黄州。
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
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
湖口:今江西湖口。
硿硿焉:硿硿地(发出响声)。
焉,相当于“然”。
莫夜:晚上。
莫,通“暮”。
森然:形容繁密直立。
搏人:捉人,打人。
栖鹘:宿巢的老鹰。
鹘,鹰的一种。
磔磔:鸟鸣声。
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
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
噌吰:这里形容钟声洪亮。
舟人:船夫。
罅:裂缝。
涵澹澎湃:波浪激荡。
涵澹,水波动荡。
澎湃,波浪相激。
为此:形成这种声音。
中流:水流的中心。
空中:中间是空的。
窍:窟窿。
窾坎镗鞳:窾坎,击物声。
镗鞳,钟鼓声。
汝识之乎:你知道那些(典故)吗?识,知道。
周景王之无射:《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铸成“无射”钟。
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
庄子,魏绛的谥号。
歌钟,古乐器。
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yì)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dài)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bó)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lòu)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臆断:根据主观猜测来判断。
臆,胸。
殆:大概。
终:终究。
渔工水师:渔人(和)船工。
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
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
陋者:浅陋的人。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考,敲击。
实:指事情的真相。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初:当初,这是回述往事时的说法。
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娶于申:从申国娶妻。
申,春秋时国名,姜姓,河南省南阳市北。
曰武姜:叫武姜。
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
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
寤(wù)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
寤,通“啎”,逆,倒着。
惊:使动用法,使姜氏惊。
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
遂,连词,因而。
恶,厌恶。
爱:喜欢,喜爱。
亟(qì)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
亟,屡次。
于,介词,向。
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
弗,不。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
及,介词,到。
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制:地名,即虎牢,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
岩邑:险要的城镇。
岩,险要。
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虢(guó)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
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
焉,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是”“于此”。
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
佗,同“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
京:地名,河南省荥阳县东南。
谓之京城大(tài)叔:京地百姓称共叔段为京城太叔。
大,同“太”。
王力、朱骏声作古今字。
《说文》段注:“太从大声,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
祭(zhài)仲:郑国的大夫。
祭:特殊读音。
都城过百雉(zhì):都邑的城墙超过了300丈。
都:《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
指次于国都而高于一般邑等级的城市。
雉:古代城墙长一丈,宽一丈,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即长三丈。
国之害也:国家的祸害。
先王:前代君王。
郭锡良《古代汉语讲授纲要》注为周开国君主文、武王。
大都不过参(sān)国之一:大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参,同“三”。
中五之一:中等城市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
“五分国之一”的省略。
小九之一:小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
“九分国之一”的省略。
不度:不合法度。
非制也:不是先王定下的制度。
不堪:受不了,控制不住的意思。
焉辟害:哪里能逃避祸害。
辟,“避”的古字。
何厌(厌)之有:有何厌。
有什么满足。
宾语前置 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定语。
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为之所:给他安排个地方,双宾语,即重新安排。
无使滋蔓(zī màn):不要让他滋长蔓延,“无”通“毋”(wú)。
图:除掉。
犹:尚且。
况:何况。
多行不义,必自毙:多做不义的事,必定自己垮台。
毙,本义倒下去、垮台。
汉以后才有“死”义。
姑:姑且,暂且。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
既而:固定词组,不久。
命西鄙北鄙(bǐ)贰于已:命令原属庄公的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城邑同时也臣属于自己。
鄙:边 邑也,从邑,啚声,边境上的城邑。
贰:两属。
公子吕:郑国大夫。
堪:承受。
若之何:固定结构,对它怎么办?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这件事。
欲与大(tài)叔:如果想把国家交给共叔段。
与,给予。
臣请事之:那么我请求去事奉他。
事,动词,事奉。
生民心:使动,使民生二心。
无庸:不用。
“庸”、“用”通用,一般出现于否定式。
将自及:将自己赶上灾难,杜预注:“及之难也。
及:本义追赶上。
收贰以为己:把两属的地方收为自己的领邑。
贰,指原来贰属的西鄙北鄙。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廪(lǐn)延:地名,河南省延津县北。
厚将得众:势力雄厚,就能得到更多的百姓。
众,指百姓。
不义:不暱(nì),厚将崩:共叔段对君不义,百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将要崩溃。
暱:同昵(异体),亲近。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
完,修葺(qì)。
缮甲兵: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
缮,修理。
甲,铠甲。
兵,兵器。
具卒乘(shènɡ):准备步兵和兵车。
具,准备。
卒,步兵。
乘,四匹马拉的战车。
袭:偷袭。
行军不用钟鼓。
杜预注:“轻行掩其不备曰袭”。
本是贬义,后逐渐转为中性词。
夫人将启之:武姜将要为共叔段作内应。
夫人,指武姜。
启之,给段开城门,即作内应。
启,为动用法。
公闻其期:庄公听说了偷袭的日期。
帅车二百乘 :率领二百辆战车。
帅,率领。
古代每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人。
叛:背叛。
入:逃入。
公伐诸鄢:庄公攻打共叔段在鄢邑。
诸:之于,合音词 。
辛丑:干支纪日。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sì)午未申酉戌(xū)亥。
二者相配,用以纪日,汉以后亦用以纪年。
即二十三日。
出奔共:出逃到共国(避难)。
奔,逃亡。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不弟:不守为弟之道。
与“父不父,子不子用法相同。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
”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
如二君,故曰克: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克,战胜。
称郑伯,讽失教也: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
讥,讽剌。
失教,庄公本有教弟之责而未教。
谓之郑志: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
志,意愿。
不言出奔,难之也: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遂为母子如初。
寘:“置”的通用字。
放置,放逐。
誓之:为动,对她发誓。
黄泉:地下的泉水,喻墓穴,指死后。
悔之:为动,对这事后悔 。
颍考叔:郑国大夫,执掌颍谷(今河南登封西)。
封人:管理边界的地方长官。
封:聚土培植树木。
古代国境以树(沟)为界,故为边界标志。
有献:有进献的东西。
献作宾语,名词。
赐之食:赏给他吃的。
双宾语。
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置一边不吃。
舍,舍的古字。
尝:吃过。
羹:带汁的肉。
《尔雅·释器》:“肉谓之羹。
”遗(wèi)之:赠送给她。
繄(yī)我独无:我却单单没有啊! 繄:句首语气助词,不译 。
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问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敢:表敬副词,冒昧。
故:原故,原因和对姜氏的誓言。
悔:后悔的心情。
何患焉:您在这件事上忧虑什么呢?焉:于是。
阙:通“掘”,挖。
隧而相见: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
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
其谁曰不然: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的语气。
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
赋:赋诗,孔颖达疏:“谓自作诗也。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走进隧道里,欢乐真无比。
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yì):走出隧道外,心情多欢快。
中、融:上古冬韵,今押韵。
外,洩:上古月韵,今不押韵。
遂为母子如初:从此作为母亲和儿子象当初一样。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施及庄公:施,延及。
延及庄公。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匮,尽。
锡,通赐,给与。
其是之谓乎:其,表推测语气,之,结构助词,助词宾语前置。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于虢(guó),郑伯怨王。
王曰:“无之。
”故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卿士:周朝执政官。
贰于虢:二心,这里有“偏重”的意思。
此指平王想把政权一部分让虢执掌。
虢,指西虢公,周王室卿士。
[3] 郑伯:诸侯国郑国的君主,这里是郑庄公。
交质:交换人质。
王子狐:即姬狐,是周平王的次子、姬泄父的弟弟,史称“王子狐”,在长兄“太子泄父”死后,被立为太子。
公子忽:郑庄公太子,后即位为昭公。
王崩,周人将畀(bì)虢公政。
四月,郑祭(zhài)足帅师取温之麦。
秋,又取成周之禾。
周郑交恶。
王崩:周平王去世。
崩,君主时代称帝王死。
畀:交给。
祭足:即祭仲,郑大(dà)夫。
温,周朝小国,在今河南温县南。
成周:周地,今在河南洛阳市东。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明恕而行,要(yāo)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jiàn)溪沼沚(zhǐ)之毛,苹蘩(fán)蕴(yùn)藻之菜,筐筥(jǔ)錡(qí)釜之器,潢(huáng)污行(háng)潦(lǎo)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fán)》、《采苹》,《雅》有《行苇》、《泂(jiǒng)酌》,昭忠信也。
”
中:同“衷”,内心。
明恕:互相体谅。
要:约束。
间:离间。
明信:彼此了解,坦诚相待。
沼沚:沼,池塘。
沚,水中小洲。
蘋:水生植物,即浮萍。
蘩,白蒿。
蕴藻,一种聚生的藻类。
菜,野菜。
筐莒:竹制容器,方形为筐,圆形为莒。
锜釜,均为烹饪器,有足为錡,无足为釜。
潢:积水池。
污,积水。
行潦, 路上的积水。
荐:享祭,祭祀。
羞:同“馐”,进奉。
《采蘩》、《采苹》:均为《诗·召南》篇名,写妇女采集野菜以供祭祀。
《行苇》、《泂酌》:均为《诗·大雅》篇名,前者写周祖先晏享先人仁德,歌颂忠厚。
后者写汲取行潦之水供宴享。
昭:表明。
参考资料:
1、吴楚材 (作者), 吴调侯 (作者), 胡波 (注释 解说词), 崔周 (注释 解说词).古文观止:花山文艺出版社,2013年:5-62、程俊英 .诗经译注(十三经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37—674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
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
又娶于陈,曰厉妫(guī)。
生孝伯,蚤(zǎo)死。
其娣(dì)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卫: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淇县一带。
齐:国名,姜姓,在今山东北部、中部地区。
东宫:太子的居所。
硕人:典出《诗经 · 卫风》中的一篇,乃歌颂庄姜美丽的诗篇。
庄姜:卫庄公的夫人,“庄”是她丈夫的谥号,“姜”则是她娘家的姓,故称庄姜。
陈:国名,妫姓在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部。
厉妫:“厉”和下文“戴妫”的“戴”均为谥号,“妫”是娘家的姓。
蚤:通”早“。
娣:妹。
古时诸侯娶妻,妹可随姊同嫁。
桓公:名完,在位十六年,后为州吁所杀。
公子州吁,嬖(bì)人之子也。
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嬖人:出身低贱而受宠的人,这里指卫庄公的宠妾。
石碏(què)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骄奢(shē)淫佚(yì),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lù)过也。
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
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hàn)而能眕(zhěn)者,鲜(xiǎn)矣。
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君人者,将祸是[通“事”]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石碏:卫国大夫。
义方:为人行事的规范。
佚:这里指逸乐。
阶:阶梯,这里用作动词,指一步步引向。
眕:自安自重,忍耐而不轻举妄动。
鲜:少见。
陵:欺侮。
去:抛弃。
速:招致。
是:通“事”无乃:恐怕。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
桓公立,乃老。
立:继承。
老:告老致仕。
参考资料:
1、清 吴调侯 .古文观止.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4-5 夏四月,取郜(ɡào)大鼎(dǐng)于宋,纳于大(tài)庙,非礼也。
郜:国名,姬姓,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一个庶子,春秋时为宋国所灭,其故地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
鼎:古代的一种烹饪器物,又因常常用作旌功记绩的礼器,所以又作为传国重器,其形制一般为三足两耳。
宋:国名,春秋时为十二诸侯之一,开国国君为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其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之间。
大庙:即太庙,天子或诸侯国国君的祖庙。
臧(zāng)哀伯谏(jiàn)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yuè)席,大(tài)羹(gēng)不致,粢(zī)食不凿,昭其俭也;衮(ɡǔn)冕(miǎn)黻(fú)珽(tǐnɡ),带裳(chánɡ)幅舄(xì),衡紞(dǎn)纮(hónɡ)綖(yán),昭其度也;藻率鞞(bǐnɡ)鞛(běnɡ),鞶(pán)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fǔ)黻(fú),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yánɡ)鸾(luán)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qí)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
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lù)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luò)邑(yì),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
其若之何?”公不听。
临照:管理和监察。
临,统管,治理。
照,察看。
令德:美德。
令,美好。
清庙:即祖庙,因其肃穆清静,故称。
大路:也作“大辂”,即大车,特指天子或诸侯国国君祭天时所乘的车子。
越席:用蒲草编织的席子。
越,通“括”,结。
大羹:即太羹,也作“泰羹”,古代祭祀时所用的肉汁。
不致:指不调五味,不加各种作料。
粢食:用黍稷加工品制作的饼食,祭祀用作供品。
粢,黍稷,泛指谷类粮食。
不凿:不舂,这里指不精细加工。
衮:古代帝王及公卿祭祀宗庙时所穿的礼服。
冕:古代帝王、公卿、诸侯所戴的礼帽。
黻:通“韨”,古代用做祭服的熟皮制蔽膝。
珽: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所持的玉制朝板,即玉笏(hù)。
带:指束在腰间的革带,皮带。
裳:古代男女穿的裙式下衣。
幅:古代自足至膝斜缠在小腿部的帛条或布条,犹如今天的绑腿。
舄:双底鞋,着地的一层为木底,这里泛指鞋子。
衡:把冠冕稳定在发髻上的横簪。
紞:古代垂在帽子两旁用以悬挂塞耳用的玉瑱(tián)的带子。
纮:古代冠冕系在颔下的带子。
古人戴冠冕时,先用簪子别在发髻上,再用纮挽住,系在簪子的两端。
綎:古代覆在冠冕上的一种长方形饰物,以木板为干(ɡàn),外包黑色布帛。
藻率:一种用来放玉的木垫儿,外包熟皮,并绘有水藻形图案。
鞞:刀剑套。
鞛:佩刀刀鞘的饰物。
鞶:绅带,又名“大带”,束衣用。
厉:下垂的大带。
或谓“鞶厉”:是一个词,指束腰革带与革带下垂的部分。
游:古代旗帜上下垂的饰物。
缨:套在马胸部的革带,即马鞅。
数:礼数。
火龙黼黻:都是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如火形者为“火”,如龙形者为“龙”,黑白色相间如斧形者为“黼”,黑青色相间如“亚”形者为“黻”。
五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比象:指比照天地万物所画出的各种图像。
钖鸾和铃:都是系在车马和旗帜上的铃铛,系在马额头上的叫“钖”,系在马嚼子上的叫“鸾”,系在车前用作扶手的横木上的叫“和”,系在绘有龙形图案的旗帜竿头的叫“铃”。
三辰:指日、月、星。
旂:旗面绘有龙形图案,竿头系有小铃铛的旗子。
登降:增减。
登为增,降为减。
有数:指有节度、节制。
(注意此处的“数”字与上文“昭其数也”句的“数”字在词义上的区别。
)象:同“像”,法式,式样,这里是榜样的意思。
章:明显。
与下文“章孰甚焉”句之“章”义同。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用以象征九州。
夏、商、周三代都把它作为政权的象征,成为传国之宝。
雒邑:也作“洛邑”,东周都城所在,相传周武王克商后由周公姬旦营建,其故地见《周郑交质》一文的题解。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kuì),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guǎ)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yú)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shào)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lǚ):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dì)。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zhēng);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徵 通 征)
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汝南、上蔡、新蔡一带。
楚子:指楚成王。
与:介词,跟,和。
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形容两国相距甚远。
唯是:即使。
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不虞:不料,没有想到。
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召康公:召公。
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谥号。
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 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
九伯:九州的长官。
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
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
履:践踏。
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
海:指渤海和黄海。
河:黄河。
穆陵:地名,即今山东的穆陵关。
无棣:地名,齐国的北境, 在今山东无棣县附近。
贡:贡物。
包:裹束。
茅:菁茅。
入:进贡。
共:同“供”,供给。
缩酒:渗滤酒渣,祭祀时的仪式之一:把酒倒在束茅上渗下去,就像神饮了一样(依郑玄说,见《周礼甸师》注)。
寡人:古代君主自称。
征:责问,追问。
昭王: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
问:责问。
师进,次于陉(xíng)。
次:军队临时驻扎。
陉:山名,在今河南偃城县南。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shào)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榖(gǔ)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yāo)福于敝邑(yì)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suí)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楚国大夫。
如:到,去。
师:军队。
召陵:楚国地名,在今河南偃城东。
不榖:不善,诸侯自己的谦称。
惠:恩惠,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
徼:求;本义是巡查、巡逻。
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辱:屈辱,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
众:指诸侯的军队,绥:安抚。
方城:指楚国在 北境修筑的楚长城。
屈完及诸侯盟。
盟:订立盟约。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
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赏:赐有功也。
从亡者:从文公出亡在外之臣,如狐偃、赵衰之属。
介之推:亦从亡之臣。
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sì)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
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
惠、怀:惠公,怀公。
惠公是文公重耳的弟弟,是怀公的父亲。
置:立。
二三子:相当于“那几个人”,指跟随文公逃亡诸臣。
子是对人的美称。
诬:欺骗。
下义其罪:义,善也。
言贪天之功,在人为犯法,而下反以为善也。
上赏其奸:奸,伪也。
言贪天之功在国为伪,而上反以此赐也。
蒙:欺骗。
其母曰:“盍(hé)亦求之?以死谁怼(duì)?”
盍:何不。
怼:怨恨。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
尤:罪过。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
文:花纹,装饰。
言人之有言,所以文饰其身。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jīng)善人。
”
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
田:祭田。
志:记载。
旌:表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全日制高级中学标准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104-105
2、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1、金永健 《半塘文库:清代左传考证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
2、陈克炯 《左传详解词典》 :中国古籍出版社 ,2004
赏析: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一共三段。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第二层,提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取信于人。正因为对郦说“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异议,这就由郦道元的说法导出唐人李渤的说法。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访其遗踪”的行动。他亲“访”遗踪,亲“扣”其石,亲“聆”其声,理应无疑。作者表明自己对李渤的怀疑,并以处处有石,石石能扣而发声,反驳李说,说明扣石发声之说难以置信。对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是相提并论的,但实际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用“人常疑之”,说明人们对郦说的疑惑,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没有明说,这是一种客观记叙,作者没有轻率地判断郦说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强调自己对李说的否定,这里的“余”字,就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对李说的态度。对郦说“人常疑之”和对李说“余尤疑之”,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钟山,以及结尾的一“叹”一“笑”,一“简”一“陋”作铺垫。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因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已存“疑”念,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临汝并送长子苏迈赴任饶州德兴之便,顺道考察石钟山,正好借此释疑。这一层紧承上文。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这一段回应李说,“择其一二而扣之”,“因笑而不信”,分别照应第一段的“扣而聆之”,“余尤疑之”。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满意,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动。第三层(“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先交代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莫夜月明”时分,同游者是长子苏迈,方式是“乘小舟”,地点是“绝壁下”。然后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转而写作者在“心动欲还”的时候,忽然“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却被吸引了。他“徐而察之”,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查明了发出“噌吰”之声的原因。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下面又起波澜。作者在“舟回至两山间”的时候,发现入港处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声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这里的“回”不是“返回”的意思,而是“掉转”的意思。“舟回至两山间”,不是船返回到两山中间,而是船掉头转行至两山之间。作者对两处声音的考察,极为细致深入,处处印证了首段的郦说:“微波入焉”和“与风水相吞吐”,分别照应“微风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和“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分别照应“水石相激”;“噌吰如钟鼓不绝”和“窾坎镗鞳之声”,分别照应“声如洪钟”。这就不仅证实了郦说,而且以详补“简”,为末段叹郦说之“简”作好铺垫。最后写作者对苏迈的谈话。“因笑谓迈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前者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这里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在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进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说法,为末段的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语气强烈,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所得出的结论、所总结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第二层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是说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是说郦道元的说法是正确的,可惜“言之不详”,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们的承认;二是士大夫不做实地考察,“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不能言”是说不能为文,并非不能说话。郦说失之于不详,士大夫能为文而“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为文,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然后用“而”字转到另一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是说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自以为得其实”,这是得以有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第三层分承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叹郦元之简”是肯定郦道元的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这就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这篇文章将议论和叙述相结合,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富有教育意义。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郑伯克段于鄢》是编年体史书《左传》的一个片段,却俨然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文章把发生在两千七百多年前的这一历史事件,具体可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仿佛真的进入了时间隧道,面对面地聆听历史老人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一事件的缘起、发生、发展和最后结局。从而,不仅让我们明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相关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而感悟到郑国最高统治者内部夺权斗争的尖锐性和残酷性。
《郑伯克段于鄢》能有这样的艺术效果,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记叙得法。此文并不平铺直叙地记述事件的发展过程,而是紧紧抓住相关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及其言行展开记述。这样,不仅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正是相关人物的固有个性决定着事件的发展和结局;同时又使我们在事件的发展和结局中,更清楚地看到了相关人物的固有个性。
通过《郑伯克段于鄢》,我们还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左传》的一种总体行文特点,即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这种手法,也正是《春秋》一书所用的手法。即后来常说的“春秋笔法”。即如我们所说的郑庄公阴险狡诈、姜氏偏心溺爱、共叔段贪得无厌,并非作者直接告诉我们,而是通过他们各自的言行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好的叙事体作品,作者的倾向是在真实而客观地叙述和描写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的。
《郑伯克段于鄢》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郑庄公先封叔段于京,又听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最后伐诸鄢,有人认为表现了庄公的仁慈和忍让,有人却认为他是有意养成其恶.此事是春秋开篇的第一则故事,除了说明多行不义必自毙之外还讲说了兄弟的悌,以及后面颍考叔劝君,庄公掘地见母表现出的孝及君臣之义,是孝悌故事中的经典。
“遂为母子如初”的结尾,有人称之为丑剧,亦不为过,像姜氏母子这样早已失去了普通人性的典型人物,在经过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挣斗之后,能够毫无芥蒂再叙什么天伦之乐吗?何况在刚出生之时就埋下了怨恨的种子,“遂为母子如初”的“初”字就缺乏依据,显得勉强了,血腥的厮杀早就把统治阶级竭力宣扬的那层薄薄的“孝悌”的外衣撕得粉碎了。无怪乎史官对此事的评论也感到为难了。“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这是作者针对颍考叔而说的。将孝道永赐予汝之族类,似乎是郑庄公受到颍考叔孝母的感染,其实不过是庄公借此就坡下驴。他之所以欣然接受颍考叔的建议,不过是企图缝补这些破碎的外衣,掩盖已经充分暴露的肮脏的躯体和丑恶的灵魂。这也是千古奸雄的伎俩,因为在这里郑庄公又集中地表现了他的伪善,而伪善是永远和丑恶伴随在一起的。
参考资料:
1、王春红 .《左传》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3年 .2、金永健 .《半塘文库:清代左传考证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 .3、陈克炯 .《左传详解词典》 :中国古籍出版社 ,2004年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文章先简要记述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一方面揭示了郑庄公两次入侵东周之地,强逼平王立质、咄咄逼人的姿态;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东周王室已然衰微、任人欺凌、委曲求全的历史情状。并由此得出结论,周天子与郑庄公想通过交换人质来缓解矛盾、取信对方的做法是不可靠、也不可取的,因为周郑之间并没有诚信之心,又不依“礼”行事,所以双方即使交换了人质,也还是不能够维持他们之间的关系。
最后,君子通过对此事的评论,指出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要建立在彼此体谅、坦诚相待的基础之上,强调了恪守礼仪、忠于信义的重要性。
文章虽然不长,但叙事朴实,议论周严,有事实,有根据,有结论,语言中肯,说服力很强。文末“君子日”一段评论,以信和礼为标准。一针见血地指出周郑交质之非。数层转折与整齐的排旬,使作者的论断显示出不可逆转的气势,空灵排宕、辞采纵横而又风韵悠然。
自幽王烽火戏诸侯及平王东迁以来,周王权威早已实际崩溃。但周王及诸侯都没有将此事捅破。周郑交质作为一个可供观测或曰方便标记的事件点而成为周王权威崩溃的标志。《左传》认为周郑交质“无信(已堕落到需靠人质故曰无信)不礼(周郑上下失序故曰不礼)”,是东周“礼崩乐坏”的缩影。
在《周郑交质》中,君子对双方都有责难,但侧重于批评周王室。左丘明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因其不能以信服人,是以礼驭下造成的。周、郑由“交质”到“交恶”,其根本原因,是利益和权力再分配问题上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决定周、郑双方关系的最终原则是利益和权利的再分配。尽管由于历史的局限,《左传》作者不可能揭示周、郑由“交质”到“交恶”的历史本质,但由于作者是“用事实说话”,所以,还是使我们看到了这一时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总动向。而“用事实说话”,也正是此文的最大特点。至于此文用较多的文字阐发诚信的重要性,那只是作者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因为在历史进入“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以后,就很难看到各诸侯国“要之以礼”并“行之以礼”的事情了。《周郑交质》这篇文章反映了《左传》崇霸贬王思想。全文先讲事实,再进行评论,这是《左传》的典型写法。君子的议论以“礼信”为中心,引经据典,辞理畅达。对后世史论有极大的影响。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臧哀伯谏纳郜鼎》的中心内容是臧哀伯批评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并“纳于大庙”这件事的“非礼”。那么,到底什么是礼呢?礼的范畴极其广泛,内容极其复杂,但一言以蔽之,就是本书《郑庄公戒饬守臣》一文的评论文字所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如果用今天更切合礼的历史本质的话说,它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贵族等级制度下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它规范并制约着上自天子下至百姓所有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言行。所以,删改《春秋》的孔夫子才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君子“约之以礼”《论语·雍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为国以礼”(《论语·先进》);“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联系古今关于礼的界说和孔夫子这些关于礼的言论,就不难理解作为鲁大夫的臧哀伯为什么非要冒着触怒鲁桓公的风险,向他“发表”这篇谏辞了;也就不难理解《臧哀伯谏纳郜鼎》一开始就说,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了。
臧哀伯这篇谏辞,并不先说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这件事如何不对,而是以高屋建瓴之势,首先提出“君人者”最根本的社会职责是“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接着就从礼制这个大视角,连用七个排比句,从七个方面,即“昭其俭”、“昭其度”、“昭其数”、“昭其文”、“昭其物”、“昭其声”、“昭其明”,来阐明君主如何体现和落实这一根本社会责任;然后,话锋一转,才落到桓公“纳郜鼎”这件“灭德立违”的事情上来。并在指出这一事件必将导致的恶劣后果以后,还用周武王克商后“迁九鼎于雒邑”招来“义士”非议的历史教训,警醒鲁桓公必须清醒地认识这种“灭德立违”的错误举措的危害性。这篇谏辞如此行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谨严,具有强烈的逻辑能力,而且气势显得特别恢弘,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至于谏辞中用了近乎后世才产生的赋的手法,铺叙大量我们今天颇感陌生的具体事物,那也是行文的需要,因为这些事物都和当时的典章制度有密切关系。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任何一种文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许多或厚或薄的积淀层,而每个积淀层都会或深或浅地打上它的时代烙印。因此,在阅读和欣赏此文的时候,也必须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去审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去分析,去感悟,抛弃其“封建性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精华”。可以肯定地说,“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云云,直到今天,其“合理内核”还有很好的垂诫作用和警示作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徵 通 征)
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此文在记述春秋时代齐楚两国的这场外交斗争时,并不是用叙述语言来记述它的过程,而是把“出场”人物放在双方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他们各自的个性化语言和“交锋”方式,把这场外交斗争一步步引向深入,直到双方达成妥协,订立盟约。这样,即使我们明白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性质及其过程,又让我们看到了各具情貌的四位历史人物。楚国两位使者,特别是作为楚平王“特命全权代表”的屈完,沉稳冷静、不卑不亢的外交风度,坚毅果敢、不为威武所屈的外交风范,机智灵敏、随机应对的外交智慧,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作为政治家的管仲,他那熟悉历史、谙于事故、无理也能说出理来的外交才情,以及齐桓公那种虽然骄横霸道、软硬兼施,却也不失身份的霸主形象,也都让我们过目难忘。总之,阅读欣赏此文,不像是读史,倒像是看一场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外交斗争话剧。
此文作为记叙外交斗争的一段史体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双方出场人物,虽然使用的都是各具情貌的外交辞令,但并不觉得做作、生硬。而且,即使针锋相对,也不金刚怒目;即使咄咄逼人,也不疾言厉色。尤其是楚国两位使者的语言,更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此文有的选本题为《齐桓公伐楚》,怕远不如以《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为题好,因为此题虽然多了三个字,却较切合此文的中心内容。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题目确实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这是一个历代流传很广的故事。春秋时,晋国的公子重耳因为内乱出奔到国外,一路辛苦流离,饿得奄奄一息。随行的介之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了给重耳吃,救了他一命。内乱平定后,重耳回国,荣登皇帝的宝座,就是晋文公,即文中所称晋侯。他登基之后大行封赏功臣,却偏偏忘了救命恩人介之推。这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于是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
文公知道后派人去请,而介之推执意不肯出来。传说来人纵火烧山,想将母子逼下山,介之推和母亲合抱一棵大树,就这样被烧死在山上。烧山的那一天正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为了悼念介之推,从此人们便定每年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清明,“寒食”是断火冷食的意思。这一天举国都不许生火,只能吃冷食。据说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故事还没有完。介之推被烧死后,文公很悲伤,他砍下那棵大树,制成木屐穿上。叹息着说:“悲乎,足下!”据说这又成了“足下”这一典故的出处。
绵山因此也成为一大名胜。据史料记载,从三国曹魏时期到元末,历代曾有6次大规模修建。1940年1月10日,绵山毁于日军战火。解放后,绵山被山西省政府列为重点风景名胜区。90年代得到了全面的修复和扩建。不但重修了从龙头寺到云峰寺被侵华日军烧毁的寺庙,并且开发建设水涛沟瀑布群和栖仙谷自然风光两大景区。而每到寒食清明,人们更是会深切地怀念介之推的高尚气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1、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179-184
2、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1308-1312
3、周先慎苏轼散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94年:159-166
1、雅瑟古文观止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3年
2、傅德岷 (编者), 赖云琪 (编者)古文观止鉴赏辞典:长江出版社,2011年:8-10
《shuǐ jīng 》yún :“péng lí zhī kǒu yǒu shí zhōng shān yān 。”lì yuán yǐ wéi xià lín shēn tán ,wēi fēng gǔ làng ,shuǐ shí xiàng bó ,shēng rú hóng zhōng 。shì shuō yě ,rén cháng yí zhī 。jīn yǐ zhōng qìng zhì shuǐ zhōng ,suī dà fēng làng bú néng míng yě ,ér kuàng shí hū !zhì táng lǐ bó shǐ fǎng qí yí zōng ,dé shuāng shí yú tán shàng ,kòu ér líng zhī ,nán shēng hán hú ,běi yīn qīng yuè ,fú zhǐ xiǎng téng ,yú yùn xú xiē 。zì yǐ wéi dé zhī yǐ 。rán shì shuō yě ,yú yóu yí zhī 。shí zhī kēng rán yǒu shēng zhě ,suǒ zài jiē shì yě ,ér cǐ dú yǐ zhōng míng ,hé zāi ?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yuán fēng qī nián liù yuè dīng chǒu ,yú zì qí ān zhōu háng shì lín rǔ ,ér zhǎng zǐ mài jiāng fù ráo zhī dé xìng wèi ,sòng zhī zhì hú kǒu ,yīn dé guān suǒ wèi shí zhōng zhě 。sì sēng shǐ xiǎo tóng chí fǔ ,yú luàn shí jiān zé qí yī èr kòu zhī ,kōng kōng yān 。yú gù xiào ér bú xìn yě 。zhì mò yè yuè míng ,dú yǔ mài chéng xiǎo zhōu ,zhì jué bì xià 。dà shí cè lì qiān chǐ ,rú měng shòu qí guǐ ,sēn rán yù bó rén ;ér shān shàng qī gǔ ,wén rén shēng yì jīng qǐ ,zhé zhé yún xiāo jiān ;yòu yǒu ruò lǎo rén ké qiě xiào yú shān gǔ zhōng zhě ,huò yuē cǐ guàn hè yě 。yú fāng xīn dòng yù hái ,ér dà shēng fā yú shuǐ shàng ,cēng hóng rú zhōng gǔ bú jué 。zhōu rén dà kǒng 。xú ér chá zhī ,zé shān xià jiē shí xué xià ,bú zhī qí qiǎn shēn ,wēi bō rù yān ,hán dàn péng pài ér wéi cǐ yě 。zhōu huí zhì liǎng shān jiān ,jiāng rù gǎng kǒu ,yǒu dà shí dāng zhōng liú ,kě zuò bǎi rén ,kōng zhōng ér duō qiào ,yǔ fēng shuǐ xiàng tūn tǔ ,yǒu kuǎn kǎn táng tà zhī shēng ,yǔ xiàng zhī cēng hóng zhě xiàng yīng ,rú lè zuò yān 。yīn xiào wèi mài yuē :“rǔ shí zhī hū ?cēng hóng zhě ,zhōu jǐng wáng zhī wú shè yě ;kuǎn kǎn táng tà zhě ,wèi zhuāng zǐ zhī gē zhōng yě 。gǔ zhī rén bú yú qī yě !”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shì bú mù jiàn ěr wén ,ér yì duàn qí yǒu wú ,kě hū ?lì yuán zhī suǒ jiàn wén ,dài yǔ yú tóng ,ér yán zhī bú xiáng ;shì dà fū zhōng bú kěn yǐ xiǎo zhōu yè bó jué bì zhī xià ,gù mò néng zhī ;ér yú gōng shuǐ shī suī zhī ér bú néng yán 。cǐ shì suǒ yǐ bú chuán yě 。ér lòu zhě nǎi yǐ fǔ jīn kǎo jī ér qiú zhī ,zì yǐ wéi dé qí shí 。yú shì yǐ jì zhī ,gài tàn lì yuán zhī jiǎn ,ér xiào lǐ bó zhī lòu yě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xián lái wú shì bú cóng róng ,shuì jiào dōng chuāng rì yǐ hóng 。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wàn wù jìng guān jiē zì dé ,sì shí jiā xìng yǔ rén tóng 。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dào tōng tiān dì yǒu xíng wài ,sī rù fēng yún biàn tài zhōng 。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fù guì bú yín pín jiàn lè ,nán ér dào cǐ shì háo xióng 。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chū ,zhèng wǔ gōng qǔ yú shēn ,yuē wǔ jiāng ,shēng zhuāng gōng jí gòng shū duàn 。zhuāng gōng wù shēng ,jīng jiāng shì ,gù míng yuē wù shēng ,suí è zhī 。ài gòng shū duàn ,yù lì zhī 。jí qǐng yú wǔ gōng ,gōng fú xǔ 。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jí zhuāng gōng jí wèi ,wéi zhī qǐng zhì 。gōng yuē :“zhì ,yán yì yě ,guó shū sǐ yān 。tuó yì wéi mìng 。”qǐng jīng ,shǐ jū zhī ,wèi zhī jīng chéng dà shū 。jì zhòng yuē :“dōu chéng guò bǎi zhì ,guó zhī hài yě 。xiān wáng zhī zhì :dà dōu bú guò cān guó zhī yī ,zhōng wǔ zhī yī ,xiǎo jiǔ zhī yī 。jīn jīng bú dù ,fēi zhì yě ,jun1 jiāng bú kān 。”gōng yuē :“jiāng shì yù zhī ,yān pì hài ?”duì yuē :“jiāng shì hé yàn zhī yǒu !bú rú zǎo wéi zhī suǒ ,wú shǐ zī màn ,màn nán tú yě 。màn cǎo yóu bú kě chú ,kuàng jun1 zhī chǒng dì hū !”gōng yuē :“duō háng bú yì ,bì zì bì ,zǐ gū dài zhī 。”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jì ér dà shū mìng xī bǐ běi bǐ èr yú jǐ 。gōng zǐ lǚ yuē :“guó bú kān èr ,jun1 jiāng ruò zhī hé ?yù yǔ dà shū ,chén qǐng shì zhī ;ruò fú yǔ ,zé qǐng chú zhī 。wú shēng mín xīn 。”gōng yuē :“wú yōng ,jiāng zì jí 。”dà shū yòu shōu èr yǐ wéi jǐ yì ,zhì yú lǐn yán 。zǐ fēng yuē :“kě yǐ ,hòu jiāng dé zhòng 。”gōng yuē :“bú yì ,bú nì ,hòu jiāng bēng 。”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dà shū wán jù ,shàn jiǎ bīng ,jù zú chéng ,jiāng xí zhèng 。fū rén jiāng qǐ zhī 。gōng wén qí qī ,yuē :“kě yǐ !”mìng zǐ fēng shuài chē èr bǎi chéng yǐ fá jīng 。jīng pàn dà shū duàn ,duàn rù yú yān ,gōng fá zhū yān 。wǔ yuè xīn chǒu ,dà shū chū bēn gòng 。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shū yuē :“zhèng bó kè duàn yú yān 。”duàn bú dì ,gù bú yán dì ;rú èr jun1 ,gù yuē kè ;chēng zhèng bó ,jī shī jiāo yě ;wèi zhī zhèng zhì 。bú yán chū bēn ,nán zhī yě 。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suí tián jiāng shì yú chéng yǐng ,ér shì zhī yuē :“bú jí huáng quán ,wú xiàng jiàn yě 。”jì ér huǐ zhī 。yǐng kǎo shū wéi yǐng gǔ fēng rén ,wén zhī ,yǒu xiàn yú gōng ,gōng cì zhī shí ,shí shě ròu 。gōng wèn zhī ,duì yuē :“xiǎo rén yǒu mǔ ,jiē cháng xiǎo rén zhī shí yǐ ,wèi cháng jun1 zhī gēng ,qǐng yǐ yí zhī 。”gōng yuē :“ěr yǒu mǔ yí ,yī wǒ dú wú !”yǐng kǎo shū yuē :“gǎn wèn hé wèi yě ?”gōng yǔ zhī gù ,qiě gào zhī huǐ 。duì yuē :“jun1 hé huàn yān ?ruò què dì jí quán ,suì ér xiàng jiàn ,qí shuí yuē bú rán ?”gōng cóng zhī 。gōng rù ér fù :“dà suì zhī zhōng ,qí lè yě róng róng !”jiāng chū ér fù :“dà suì zhī wài ,qí lè yě xiè xiè 。”suí wéi mǔ zǐ rú chū 。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jun1 zǐ yuē :“yǐng kǎo shū ,chún xiào yě ,ài qí mǔ ,shī jí zhuāng gōng 。《shī 》yuē :‘xiào zǐ bú kuì ,yǒng xī ěr lèi 。’qí shì zhī wèi hū !”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zhèng wǔ gōng 、zhuāng gōng wéi píng wáng qīng shì 。wáng èr yú guó ,zhèng bó yuàn wáng 。wáng yuē :“wú zhī 。”gù zhōu zhèng jiāo zhì 。wáng zǐ hú wéi zhì yú zhèng ,zhèng gōng zǐ hū wéi zhì yú zhōu 。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wáng bēng ,zhōu rén jiāng bì guó gōng zhèng 。sì yuè ,zhèng jì zú shuài shī qǔ wēn zhī mài 。qiū ,yòu qǔ chéng zhōu zhī hé 。zhōu zhèng jiāo è 。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jun1 zǐ yuē :“xìn bú yóu zhōng ,zhì wú yì yě 。míng shù ér háng ,yào zhī yǐ lǐ ,suī wú yǒu zhì ,shuí néng jiān zhī ?gǒu yǒu míng xìn ,jiàn xī zhǎo zhǐ zhī máo ,píng fán yùn zǎo zhī cài ,kuāng jǔ yǐ fǔ zhī qì ,huáng wū háng liáo zhī shuǐ ,kě jiàn yú guǐ shén ,kě xiū yú wáng gōng ,ér kuàng jun1 zǐ jié èr guó zhī xìn ,háng zhī yǐ lǐ ,yòu yān yòng zhì ?《fēng 》yǒu 《cǎi fán 》、《cǎi píng 》,《yǎ 》yǒu 《háng wěi 》、《yíng zhuó 》,zhāo zhōng xìn yě 。”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wèi zhuāng gōng qǔ yú qí dōng gōng dé chén zhī mèi ,yuē zhuāng jiāng 。měi ér wú zǐ ,wèi rén suǒ wéi fù 《shuò rén 》yě 。yòu qǔ yú chén ,yuē lì guī 。shēng xiào bó ,zǎo sǐ 。qí dì dài guī shēng huán gōng ,zhuāng jiāng yǐ wéi jǐ zǐ 。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gōng zǐ zhōu yù ,bì rén zhī zǐ yě 。yǒu chǒng ér hǎo bīng ,gōng fú jìn ,zhuāng jiāng è zhī 。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shí què jiàn yuē :“chén wén ài zǐ ,jiāo zhī yǐ yì fāng ,fú nà yú xié 。jiāo shē yín yì ,suǒ zì xié yě 。sì zhě zhī lái ,chǒng lù guò yě 。jiāng lì zhōu yù ,nǎi dìng zhī yǐ ;ruò yóu wèi yě ,jiē zhī wéi huò 。fū chǒng ér bú jiāo ,jiāo ér néng jiàng ,jiàng ér bú hàn ,hàn ér néng zhěn zhě ,xiān yǐ 。qiě fū jiàn fáng guì ,shǎo líng zhǎng ,yuǎn jiān qīn ,xīn jiān jiù ,xiǎo jiā dà ,yín pò yì ,suǒ wèi liù nì yě 。jun1 yì ,chén háng ,fù cí ,zǐ xiào ,xiōng ài ,dì jìng ,suǒ wèi liù shùn yě 。qù shùn xiào nì ,suǒ yǐ sù huò yě 。jun1 rén zhě ,jiāng huò shì [tōng “shì ”]wù qù ,ér sù zhī ,wú nǎi bú kě hū ?”fú tīng 。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通“事”]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qí zǐ hòu yǔ zhōu yù yóu ,jìn zhī ,bú kě 。huán gōng lì ,nǎi lǎo 。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chūn ,gōng jiāng rú táng guān yú zhě 。zāng xī bó jiàn yuē :“fán wù bú zú yǐ jiǎng dà shì ,qí cái bú zú yǐ bèi qì yòng ,zé jun1 bú jǔ yān 。jun1 jiāng nà mín yú guǐ wù zhě yě 。gù jiǎng shì yǐ dù guǐ liàng ,wèi zhī ‘guǐ ’;qǔ cái yǐ zhāng wù cǎi ,wèi zhī ‘wù ’。bú guǐ bú wù ,wèi zhī luàn zhèng 。luàn zhèng jí háng ,suǒ yǐ bài yě 。gù chūn sōu 、xià miáo 、qiū xiǎn 、dōng shòu ,jiē yú nóng xì yǐ jiǎng shì yě 。sān nián ér zhì bīng ,rù ér zhèn lǚ ,guī ér yǐn zhì ,yǐ shù jun1 shí 。zhāo wén zhāng ,míng guì jiàn ,biàn děng liè ,shùn shǎo zhǎng ,xí wēi yí yě 。niǎo shòu zhī ròu bú dēng yú zǔ ,pí gé 、chǐ yá 、gǔ jiǎo 、máo yǔ bú dēng yú qì ,zé jun1 bú shè ,gǔ zhī zhì yě 。ruò fū shān lín chuān zé zhī shí ,qì yòng zhī zī ,zào lì zhī shì ,guān sī zhī shǒu ,fēi jun1 suǒ jí yě 。”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gōng yuē :“wú jiāng luè dì yān 。”suí wǎng ,chén yú ér guān zhī 。xī bó chēng jí bú cóng 。
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
shū yuē :“gōng shǐ yú yǔ táng 。”fēi lǐ yě ,qiě yán yuǎn dì yě 。
书曰:“公矢鱼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xià sì yuè ,qǔ gào dà dǐng yú sòng ,nà yú dà miào ,fēi lǐ yě 。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zāng āi bó jiàn yuē :“jun1 rén zhě ,jiāng zhāo dé sāi wéi ,yǐ lín zhào bǎi guān ;yóu jù huò shī zhī ,gù zhāo lìng dé yǐ shì zǐ sūn 。shì yǐ qīng miào máo wū ,dà lù yuè ,tōng kuò xí ,dà gēng bú zhì ,zī shí bú záo ,zhāo qí jiǎn yě ;gǔn miǎn fú tǐng ,dài shang fú xì ,héng dǎn hóng yán ,zhāo qí dù yě ;zǎo lǜ bì běng ,pán lì yóu yīng ,zhāo qí shù yě ;huǒ lóng fǔ fú ,zhāo qí wén yě ;wǔ sè bǐ xiàng ,zhāo qí wù yě ;yáng luán hé líng ,zhāo qí shēng yě ;sān chén qí qí ,zhāo qí míng yě 。fū dé ,jiǎn ér yǒu dù ,dēng jiàng yǒu shù 。wén wù yǐ jì zhī ,shēng míng yǐ fā zhī ,yǐ lín zhào bǎi guān ,bǎi guān yú shì hū jiè jù ,ér bú gǎn yì jì lǜ 。jīn miè dé lì wéi ,ér zhì qí lù qì yú dà miào ,yǐ míng shì bǎi guān 。bǎi guān xiàng zhī ,qí yòu hé zhū yān ?guó jiā zhī bài ,yóu guān xié yě ;guān zhī shī dé ,chǒng lù zhāng yě 。gào dǐng zài miào ,zhāng shú shèn yān ?wǔ wáng kè shāng ,qiān jiǔ dǐng yú luò yì ,yì shì yóu huò fēi zhī ,ér kuàng jiāng zhāo wéi luàn zhī lù qì yú dà miào 。qí ruò zhī hé ?”gōng bú tīng 。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通括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chǔ wǔ wáng qīn suí ,shǐ wěi zhāng qiú chéng yān ,jun1 yú xiá yǐ dài zhī 。suí rén shǐ shǎo shī dǒng chéng 。
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
dòu bó bǐ yán yú chǔ zǐ yuē :“wú bú dé zhì yú hàn dōng yě ,wǒ zé shǐ rán 。wǒ zhāng wú sān jun1 ér bèi wú jiǎ bīng ,yǐ wǔ lín zhī ,bǐ zé jù ér xié yǐ móu wǒ ,gù nán jiān yě 。hàn dōng zhī guó ,suí wéi dà 。suí zhāng ,bì qì xiǎo guó 。xiǎo guó lí ,chǔ zhī lì yě 。shǎo shī chǐ ,qǐng léi shī yǐ zhāng zhī 。”xióng lǜ qiě bǐ yuē :“jì liáng zài ,hé yì ?”dòu bó bǐ yuē :“yǐ wéi hòu tú 。shǎo shī dé qí jun1 。”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
wáng huǐ jun1 ér nà shǎo shī 。shǎo shī guī ,qǐng zhuī chǔ shī 。suí hóu jiāng xǔ zhī 。
王毁军而纳少师。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
jì liáng zhǐ zhī yuē :“tiān fāng shòu chǔ 。chǔ zhī léi ,qí yòu wǒ yě ,jun1 hé jí yān ?chén wén xiǎo zhī néng dí dà yě ,xiǎo dào dà yín 。suǒ wèi dào ,zhōng yú mín ér xìn yú shén yě 。shàng sī lì mín ,zhōng yě ;zhù shǐ zhèng cí ,xìn yě 。jīn mín něi ér jun1 chěng yù ,zhù shǐ jiǎo jǔ yǐ jì ,chén bú zhī qí kě yě 。”gōng yuē :“wú shēng quán féi dùn ,zī shèng fēng bèi ,hé zé bú xìn ?”duì yuē :“fū mín ,shén zhī zhǔ yě 。shì yǐ shèng wáng xiān chéng mín ,ér hòu zhì lì yú shén 。gù fèng shēng yǐ gào yuē ‘bó shuò féi dùn 。’wèi mín lì zhī pǔ cún yě ,wèi qí chù zhī shuò dà fān zī yě ,wèi qí bú jí cù lí yě ,wèi qí bèi dùn xián yǒu yě 。fèng shèng yǐ gào yuē :‘jié zī fēng shèng 。’wèi qí sān shí bú hài ér mín hé nián fēng yě 。fèng jiǔ lǐ yǐ gào yuē :‘jiā lì zhǐ jiǔ 。’wèi qí shàng xià jiē yǒu jiā dé ér wú wéi xīn yě 。suǒ wèi xīn xiāng ,wú chán tè yě 。gù wù qí sān shí ,xiū qí wǔ jiāo ,qīn qí jiǔ zú ,yǐ zhì qí yīn sì 。yú shì hū mín hé ér shén jiàng zhī fú ,gù dòng zé yǒu chéng 。jīn mín gè yǒu xīn ,ér guǐ shén fá zhǔ ,jun1 suī dú fēng ,qí hé fú zhī yǒu ?jun1 gū xiū zhèng ér qīn xiōng dì zhī guó ,shù miǎn yú nán 。”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suí hóu jù ér xiū zhèng ,chǔ bú gǎn fá 。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qí hóu yǔ cài jī chéng zhōu yú yòu ,dàng gōng 。gōng jù biàn sè ;jìn zhī ,bú kě 。gōng nù ,guī zhī ,wèi zhī jué yě 。cài rén jià zhī 。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sì nián chūn ,qí hóu yǐ zhū hóu zhī shī qīn cài ,cài kuì ,suí fá chǔ 。chǔ zǐ shǐ yǔ shī yán yuē :“jun1 chù běi hǎi ,guǎ rén chù nán hǎi ,wéi shì fēng mǎ niú bú xiàng jí yě 。bú yú jun1 zhī shè wú dì yě ,hé gù ?”guǎn zhòng duì yuē :“xī zhào kāng gōng mìng wǒ xiān jun1 tài gōng yuē :‘wǔ hóu jiǔ bó ,nǚ shí zhēng zhī ,yǐ jiá fǔ zhōu shì 。’cì wǒ xiān jun1 lǚ :dōng zhì yú hǎi ,xī zhì yú hé ,nán zhì yú mù líng ,běi zhì yú wú dì 。ěr gòng bāo máo bú rù ,wáng jì bú gòng ,wú yǐ suō jiǔ ,guǎ rén shì zhēng ;zhāo wáng nán zhēng ér bú fù ,guǎ rén shì wèn 。”duì yuē :“gòng zhī bú rù ,guǎ jun1 zhī zuì yě ,gǎn bú gòng gěi ?zhāo wáng zhī bú fù ,jun1 qí wèn zhū shuǐ bīn 。”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shī jìn ,cì yú xíng 。
师进,次于陉。
xià ,chǔ zǐ shǐ qū wán rú shī 。shī tuì ,cì yú zhào líng 。qí hóu chén zhū hóu zhī shī ,yǔ qū wán chéng ér guān zhī 。qí hóu yuē :“qǐ bú gǔ ()shì wéi ? xiān jun1 zhī hǎo shì jì ,yǔ bú gǔ tóng hǎo ,hé rú ?”duì yuē :“jun1 huì jiǎo fú yú bì yì zhī shè jì ,rǔ shōu guǎ jun1 ,guǎ jun1 zhī yuàn yě 。”qí hóu yuē :“yǐ cǐ zhòng zhàn ,shuí néng yù zhī !yǐ cǐ gōng chéng ,hé chéng bú kè !”duì yuē :“jun1 ruò yǐ dé suí zhū hóu ,shuí gǎn bú fú ? jun1 ruò yǐ lì ,chǔ guó fāng chéng yǐ wéi chéng ,hàn shuǐ yǐ wéi chí ,suī zhòng ,wú suǒ yòng zhī !”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qū wán jí zhū hóu méng 。
屈完及诸侯盟。
jìn hóu shǎng cóng wáng zhě ,jiè zhī tuī bú yán lù ,lù yì fú jí 。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tuī yuē :“xiàn gōng zhī zǐ jiǔ rén ,wéi jun1 zài yǐ 。huì 、huái wú qīn ,wài nèi qì zhī 。tiān wèi jué jìn ,bì jiāng yǒu zhǔ 。zhǔ jìn sì zhě ,fēi jun1 ér shuí ?tiān shí zhì zhī ,ér èr sān zǐ yǐ wéi jǐ lì ,bú yì wū hū ?qiè rén zhī cái ,yóu wèi zhī dào 。kuàng tān tiān zhī gōng ,yǐ wéi jǐ lì hū ?xià yì qí zuì ,shàng shǎng qí jiān 。shàng xià xiàng méng ,nán yǔ chù yǐ 。”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qí mǔ yuē :“hé yì qiú zhī ?yǐ sǐ shuí duì ?”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duì yuē :“yóu ér xiào zhī ,zuì yòu shèn yān !qiě chū yuàn yán ,bú shí qí shí 。”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qí mǔ yuē :“yì shǐ zhī zhī ,ruò hé ?”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duì yuē :“yán ,shēn zhī wén yě 。shēn jiāng yǐn ,yān yòng wén zhī ?shì qiú xiǎn yě 。”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qí mǔ yuē :“néng rú shì hū ?yǔ rǔ xié yǐn 。”suí yǐn ér sǐ 。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jìn hóu qiú zhī ,bú huò ,yǐ mián shàng (dì míng )wéi zhī tián 。yuē :“yǐ zhì wú guò ,qiě jīng shàn rén 。”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上一篇:程颢《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下一篇:李华《吊古战场文》原文翻译及赏析
栏目最新
- 1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原文翻译及赏析
- 2 杜甫《登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 3 杜甫《对雨书怀走邀许十一簿公》原文翻译及赏析
- 4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 5 杜甫《和贾舍人早朝》原文翻译及赏析
- 6 杜甫《後出塞五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 7 杜甫《寄韩谏议注》原文翻译及赏析
- 8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 9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原文翻译及赏析
- 10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原文翻译及赏析
- 11 杜甫绝句古诗(两个黄鹂鸣翠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 12 杜甫《丽人行之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 13 杜甫《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原文翻译及赏析
- 14 杜甫《漫成一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 15 杜甫《漫兴》原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