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所作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写出了作者悠然自得的状态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世誉为“诗圣”,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杜甫所作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吧。

  杜甫的沉郁诗风并不是沉闷,也不是抑郁到头顶的枯寂,而是一种情感上的原始积累,实是饱经人生磨炼后的高级沉淀,九曲回肠言其引而不发,但有所感动,便仿佛穿越千山万壑之后滚滚而来之长江水。

  诗为心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杜甫流传下来的诗歌作品,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年青时候的杜甫,也曾是豪情万丈,斗志昂扬,偶尔逸兴遄飞,其不羁之状态当不下于醉酒之李太白。

  然而,情感是浪漫的,身体却是现实的;现实的残酷决定了浪漫所能达到一定的程度。十年困守长安,求取功名不成,“残杯冷炙谩销魂”。在时光无情地流逝里,年少的诗人开始成长,热血变得温凉,激情逐渐平和。还好,杜甫尚具有诗人的良心和热情,而没有成为圆滑和世故的油腻男子。

image.png

  成长亦须付出代价,不仅是身体上的衰老,更有与日俱增的心理上的负担,总会压迫得人喘不过气来。眼见岁月渐老,而胸中火热的抱负开始降温,却似乎永远得不到征用。那一刻的失望,应该就像杜甫曾经攀爬过的泰山般沉重。

  离开,未必不是一种洒脱。他久久凝视不舍却又充满怅惘的神情,在当时不知有没有人感觉到,只是千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似乎仍然可以看见杜甫离开长安时候的背影,几多悲凉,几多凄清,还有几分萧索和孤寂。

  好在生命并不总是刀光剑影,偶尔也会给人一个喘息的机会。

  如果说长安对于杜甫是伤心地,那么其实成都给杜甫的感觉,应该要好上许多。毕竟在那里,他飘零的身心都曾得到暂时地栖息。善待于他人的,必将会得到一定的善报。成都给了杜甫一个藏身之所,杜甫便还给成都一片胜迹;你给我容身,我给你立魂。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饱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成都,随之便定居郊外浣花溪畔。成都草堂的建成,让四处漂泊的杜甫总算有了一个家的感觉。那一刹那的喜悦,那每分每秒的安宁,都让他有一种飞上天的感觉,“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处更何求”(《江村》)。

image.png

  只要能有人管饱饭,我还有什么好追求的呢?此等失意语,出之于杜甫之口,哪里还看得到半分当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远大志向。原来,比失意更让人绝望的,是心灵抛弃追求志向的瞬间。

  居于此,便安于此,让原本焦灼的心,慢慢得到平静。或许,这未尝不是一种难能尝试的得意之情。“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此时此刻的杜甫,内心当是十分悠闲悠哉的吧。

  于是,选一个春暖花开的某天,让熙和的春光照射在身上,带着盈满脸颊的笑意,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江畔独自寻花》之旅。果然是酒不醉人,春意醉人,春光迷人,春色惑人。面对如此大好景色,老杜聊发少年狂,但有行处诗意盎,可谓一步一景,一处一诗,接连成诗七首,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诗题既然以“寻花”为目的,那么便要言而有信,绝对不可糊弄过去。仔细察看七首诗作,每一首皆不离“花”:其一“被花恼”,其二“稠花乱”,其三“红花映白花”,其四“花满烟”,其五单写“桃花一簇”,其六则言“花满蹊”,其七怕繁花落尽,与花商量,让花细细开。单单结尾一诗,便露出老杜悲天悯人之胸怀。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七首诗作便像极了一个有机的循环系统,其中第六首,写得最为春光灿烂之作,然后细细品味一下,看看其中隐藏着什么密码,或者说有些什么大的趣味。

image.png

  前面已经说过,杜甫总的诗风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极言其感情深挚,浓郁得仿佛积蓄多年的火山,热情而滚烫的心灵之炎,炙烤着每一个读其诗作的人。

  然而绷得再紧的弓弦,也会需要放松的时刻。更不用说是万物之灵的人,当然也会明白其中道理。虽然杜甫被后来者称为“诗圣”,其诗作被人尊为“诗史”,但是便以为老杜心里装得全是苦水,这实在也是一种误解。

  轻松下来的杜甫,其悠然自得之状态,也是十分了不得的。“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若非不得意,谁愿意去找不自在?人生之所以要负重前行,往往是因为身不由己,还有那份需要人出面的担当与责任。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带着沉思,带着悠闲,沿着江畔,经过一树又一树的春色,杜甫忽然踏上一条开满了鲜花的路径。噫!原来是通往黄四娘家的小路,花开得真是艳丽而丰满。但见无数的花朵,你堆着我,我垒着你,大家相互依靠着,攀附着,恍惚要把自己最好的姿态镶嵌在春天的框架中。它们的情意,沉甸甸地,把树枝都给压得弯曲下来,低低地,让人伸手便可摘到。

  只是诗人是没有这般大煞风景的举动,因为怕惊吓到自然里那些风物。“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有花有树,那么又怎么能够缺少,那些自然界的精灵儿们呢?放眼远望:花丛里,蝴蝶翩翩起舞,自由自在,流连忘返,络绎不绝,不时便可以看到它们美妙的舞姿;而树梢间,黄莺亮开轻脆的喉咙,清明的鸣叫声顿时回荡在林中,悄悄从枝叶上滑落。

image.png

  杜老神笔,为我们画出一幅精妙绝伦的图片,欣赏之余,沉醉其间,难以自拔。诗中妙用“留连”、“自在”,明白看上去,似乎皆是说那些蝴蝶和黄莺,事实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的是自家心思。此处沉迷于春色而不愿离开的,又何尝只有嬉戏之蝴蝶,轻啼之黄莺,其实更有脚都拔不动的杜老先生。会心一笑,总觉得老杜心性仍少年,恍若回到泰山巅。

  整首诗读来毫无繁琐意,诗人抛弃了绮丽语词,大胆使用“黄四娘家”、“千朵万朵”之类的口语,猝然读之,如对人语,都是大白话。唯有最后两句,才见出诗人匠心,双声词、叠声字的连续巧用,双双对对,起舞唱歌,大快活里是否暗藏着忧虑之意?如此也对,不如此怎么可能见到老杜的良心。试想一下,连自己都住着个破茅屋,却还要牵挂着那些没有住房的天下人,到底是怎样一个胸怀?

  到得此处,总觉得余韵不绝,却又实在找不到一个好结束。本诗对于大家来说,已经是耳熟能详久矣!其中滋味,其中妙处,“如鱼饮水,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