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一所作的《奉和正旦赐宰臣柏叶应制》,是一首应制诗
唐代武平一所作的《奉和正旦赐宰臣柏叶应制》,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现代人越来越觉得年节什么的没有多大意思,之所以产生这种念头,大抵还是因为缺乏一种对于生活本身所需要强调的仪式感。古时候,人们在生活条件那样欠缺的情况下,每当遇到节日仍能够比现代人显现得更加容易满足,这个疑问一直浮游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去。后来,我才想明白,其实这种状况与物质的丰富与否没有多大关联,重要的是享受其中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发自内心里的那种仪式感。
现代人太过于急功近利,总是喜欢这山望着那山高,永远没有一个满足,永远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性。为什么茶道原本起源于中国,最后却兴起并坚持于岛国日本?或许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却是一种心态。诸葛亮说过:“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财富多少,可以去挣,而心灵损坏,却十足难补。心境败坏了,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也是无法填满其间的沟壑的。
生活在当下,大家都立志高远,仿佛愿望可以飞翔上天。步伐总是匆匆,人海掠影,擦肩而过,情感成为虚空,每一次呼吸都觉得硌得心慌。欲望无穷,我们的口号变作:快点,快点,再快点!深怕落后,因为落后就要挨打,而我们已经被欺负得太多太久了。胸怀奇志,没有对错,但是当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激荡风云的时候,也应该放眼四周那些美丽的风景,偶尔可以停下飞快的步伐欣赏欣赏。生活真的需要一种仪式感,能够让我们体味琐碎里的甜蜜和幸福。
唐代朝臣如果不涉及到宫廷争斗,明面上来看应该算是很幸福的。逢年过节的时候,朝廷自然会有休沐时间,大都能够充分享受到其中的各种乐趣。最主要的是,皇帝们都是比较讲究场面的天子,与民同乐是必须的,所以赏赐诸位朝臣一些物品,那是肯定会有的,固然只是象征性的物品,比如柏叶。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柏树四季常青,古人就采摘柏叶泡酒,大约以为能够沾点仙气便可以像柏树那样延年益寿。饮柏叶酒的习俗,一直到清朝时候都还比较流行。清代诗人李英曾写诗:“何处春山不可游,雪消澌水下沧洲。野人垂老藏丹壑,词客高怀念敝裘。柏叶杯传知己饮,鱼肠剑合拙机投。夕阳西下趋归路,乍看梅梢月似钩”(《六日承关欧黄诸君子过李英饮柏叶酒》)。
作为臣子的,有幸能够得到皇帝赏赐的柏叶,内心不管如何脸上都必须笑颜如花,并且还需要写诗以感谢皇恩浩荡。唐朝诗人武平一,就写了一首这样的应制诗。
《奉和正旦赐宰臣柏叶应制》
[唐]武平一
绿叶迎春绿,
寒枝历岁寒。
愿持柏叶寿,
长奉万年欢。
武平一这个很有意思。他原本是武则天的族孙,精通《春秋》。对于他的博学,暂不讨论,来说说他的智慧。武则天称帝,其家族都趋之若鹜,争名夺利,忙得不亦乐乎。唯有武平一,却能够看清楚背后隐匿着的祸患,坚决不参与其中,而是选择隐居嵩山,修持佛法。直到唐中宗复位,他才被迫出来任职。
唐中宗为什么要逼迫武平一出来做官呢?这大约与他应制诗写得好有关。据《景龙文馆记》载:当年唐中宗在立春日召近臣学士开宴,“平一虽最少,文甚警新……今更赐花一枝,以彰其美。”这几句夸奖的话,可是中宗亲自写下来的批语。有人考证,当时参加宴席近臣学士之中,武平一的年龄最小,而其诗作却更好。这应该给中宗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后来武平一得到起用的理由所在吧。
“绿叶迎春绿,寒枝历岁寒”,春天将要来临,凭借坚韧的意志度过冷酷冬季的肆虐,柏树展现得分外挺拔,绿色的柏叶不惧艰难困苦,英姿飒爽地表露出更加苍翠的颜色。这两个诗句的格式有些眼熟,很像另外一个诗人李乂《元日恩赐柏叶应制》的前两句:“劲节临冬劲,芳心待岁芳。”句中前后用相同的“绿”和“寒”字,可以更好地刻画柏树不畏凛冽风寒侵袭的精神。
“愿持柏叶寿,长奉万年欢”,臣愿意手持着柏叶增加自己的寿命,如果能够这样延年的话,就可以长久地侍奉皇帝陛下,为万岁解忧,为万岁排难。你看人家这做臣子的衷肠倾诉的多么忠诚,又表白的多么恳切啊。要不说什么呢,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人都喜欢听充满了顺畅又舒心的话,没有哪个喜欢给自己找不自在。特别是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端人碗,服人管;食君俸禄,为君分忧……也就是不管怎么样,应制诗就得讲究点儿派面,该套路的时候就得套路。
所以,作为应制诗歌,你如果用文学上的要求去讲究它,它必定是显得庸俗的,没有什么值得赞扬的地方,反而缺点和毛病很多,简直可以认为是一无所取。但是放下一些成见,能够平淡地去对待它,你也会从某些小处发现其中的一点儿乐趣。事物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什么是十全十美的,能够在某一点上做出成绩,相比全面强求完美一切,未必不是另外一种生活态度。毕竟,这个世界上,最困难的就是万事强求。最简单的生活方式,或许只要尽力地做好当下的自己,体味内心的宁静。其他的,交给命运吧。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