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李乂所作的《元日恩赐柏叶应制》,得到赐酒后感恩而作
唐代诗人李乂所作的《元日恩赐柏叶应制》,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现在大家都知道元旦是新历节,但大约清楚“元旦”最开始是指中国传统春节的,应该只有很少的部分人。我国起初是没有现在所谓阳历一说的,民国元年决定使用西历,实际上是在第二年即1912年才开始通用。当时并没有称为“元旦”,而是规定公历每年1月1日为“新年”。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即1949年,才正式把它称作“元旦”,而为了与我国传统春节区分开来,元旦也被叫作“阳历年”、“新历年”或“公历年”。
元日,又称“元旦”,元即始,数之始为“元”;旦即即日,初升之阳曰“旦”;元旦即一天之开始。“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后来又用来指代吉日,所谓“吉日良辰”大抵便含此意。语见《书·舜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孔传:“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我国历史上的“元旦”一词,最初是指的农历正月初一。如果追根溯源,其实在汉武帝之前,元旦并没有统一的规矩,从汉武帝的时候才正式规定春季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从而沿用到清朝末年为止。
“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期”(萧子云《介雅》),人类说到底是喜欢热闹的群体性物种,自然会找各种乐趣来庆祝,更不用说逢年过节这种上好事情。“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元正》),晋代诗人辛兰在诗中如此记述元旦庆贺时候的情景。此处“元正”和“元辰”、“元春”及“元朔”,都是元旦的其它称呼。
有一副传统春节用的对联:“椒花献颂;柏酒浮春。”下联里讲的“柏酒”,就是指用柏叶浸制而成的酒。元旦(春节)时节,人们为了辟邪或祝寿,是要共饮几杯柏叶酒以应时令,讨个喜庆的。这个习俗,汉代应劭在《汉宫仪》有过记载:“正旦,饮柏叶酒上寿。”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也有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
“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岁尽》),南朝梁诗人庾肩吾曾有诗这样写道。柏树为四季常青乔木,柏叶后凋而耐久,每每正月年供时候,常常以数根柏枝插于瓶内,用来讨吉利,取长寿不老之意。《史记》评价:“松柏当为木之长”,亦有此意。俗话说“千年古松万年柏”,正是由于柏树这种长寿的特点,所以古人多选用柏叶泡酒,元旦共饮,以祝长寿。
不仅是庾肩吾有写诗,他的儿子著名诗人庾信,在元旦这天得到赵王宇文招赏赐的柏叶酒,也曾写诗记之:“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铬至,椒花逐颂来。流星向碗落,浮蚁对春开。成都已救火,蜀使何时回”(《正旦蒙赵王赍酒》)。伟大的诗圣杜甫在《元日示宗武》也留下相关诗句:“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
《元日恩赐柏叶应制》
[唐]李乂
劲节临冬劲,
芳心待岁芳。
能令人益寿,
非止麝含香。
唐朝诗人李乂在元日得到皇帝赏赐柏酒,所以感恩写诗记之。李乂(647-714),字尚真,赵州房子(今河北高邑)人,少有文名,及为官则端正清廉,与苏颋并称,号为“苏李”,时人称其有宰相之材。工于文章,与其弟兄尚一、尚贞合著《李氏花萼集》。今《全唐诗》存诗一卷。
开端两句,“劲节临冬劲,芳心待岁芳”,诗人从时节下笔,抓住事物的各自特征进行描写,极其逼真地反映出来柏树与其它物种的不同之处。柏树在严寒的冬季里仍然枝叶常青,看上去充满了生机勃勃,环境愈是残酷愈是呈现出了自己不屈的高尚气节。对比之下,那些选择在各自季节里绽放艳丽花朵的植株,却显得相对萎靡几分。我们在此不能妄加揣测,诗人或许别有他意,有咏物托其志的想法,毕竟只是应制之作,面对圣眷肯定要讲述一些其他的好话,至于其他暂时只能靠边打住。志,另外再说吧。
诗人在最后,直接点出柏叶的功能与效果,“能令人益寿,非止麝含香”,饮柏叶酒不仅能够增加人的寿命,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好处,而且如果麝食用柏叶之后,还能够产出麝香来。头句的缘由前面已经讲过,后面这个理由虽然有些牵强,到底也有人曾经提到,比如嵇康在《养生论》中就曾经有言:“麝食柏而香。”
我们前面谈到过奉和应制诗歌作品,在某些方面就是用来捧场子,哄某些人物开心高兴用的,是一种特制的调剂品种。所以它当然也有着自己固定的特点,最大的一点就是不能触逆、犯忌讳。再通俗点儿讲,就是专门用来歌颂、唱赞歌的,所以必须要找一些好听顺耳的话,以此来凸现太平、昌盛、吉利、祥和、安康、如意,等等。至于其他的,就由着各位自身的才能和水平来发挥了。但是,大方向可千万不能有错误,不然就只能说是自讨苦吃、自讨没趣。在这一点上,李乂这首诗是完全合格的。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