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的“醉歌”,《襄阳歌》中的“倒著接蓠花下迷”有何含义?

  李白《襄阳歌》中的“倒著接蓠花下迷”,是什么意思?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倒著接蓠花下迷”出自李白的《襄阳歌》: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要搞懂这句诗的意思,关键是“倒著接蓠”四个字,而其中最关键的又是“接蓠”这个词语。

image.png

  “接蓠”,又作“接篱”,是个名词,是插着白鹭羽毛的帽子的意思。

  两晋文学家,游仙诗的宗师郭璞,曾为《尔雅·释鸟》作注:

  白鹭头翅背上皆有长翰毛,今江东人取以为睫摛,名之曰白鹭缞。

  睫摛,就是接蓠,后来逐渐从插着白鹭羽毛的帽子,引申到白头巾、白帽子的意思,与“黑乌纱”相对应。

  李白不仅在《襄阳歌》中提到,在好友送了他一顶黑帽子的时候,也写了一首《答友人赠乌纱帽》,其中自然提到白帽子: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

  朋友送我一顶乌纱帽,比戴着白头巾感觉好多了。都不用去照镜子了,因为连小屁孩都说我戴帽子好看。

  很显然在这里“白接蓠”就是普通的白头巾,而不是那种相对贵气的羽毛插花帽子。

image.png

  但是李白在《襄阳歌》里写的“白接蓠”,应该是指羽毛帽子,因为他是用的山简的典故。山简是山涛的儿子,曹魏时期永嘉三年出为镇南将军,镇襄阳。山简嗜酒,置酒池上便醉,名之曰高阳池。当时有儿童作歌以嘲之。

  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莫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篱。举手问葛疆,何如并州儿。

  如果只是白头巾的话,就不存在“倒著”了。这里的“倒著”和李白诗中的“倒著”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帽子戴反了。倘若是白头巾,应该不存在喝酒的时候要去掉,然后再戴上走人。杜甫有诗:“醉把青荷叶,狂遗白接瞝”。很难想象一个人喝醉了,把头巾给忘了,但是忘了帽子倒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所以呢,“倒着接蓠花下迷”的意思,其实就是喝多了,帽子都戴反了,在花下迷迷糊糊,口齿不清,憨态可掬。李白在这里是使用了山简典故,虽然于初读者有些不理解,但是真正了解了典故的由来,会觉得非常有意思。

  《襄阳歌》是李白的一首醉歌,和他的《将进酒》比起来,少了世事锤炼后的郁闷惆怅,多了一份对自我的欣赏和对浪漫生活的陶醉。

  我们有时间再来通读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