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秦观被贬郴州期间所作,蕴含客次旅舍的感慨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是苏轼的学生,“苏门四学士”之一,他以婉约词著称,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秦观所作的《踏莎行》吧。

  被称为“千古才子,一代词宗”的秦少游,在宋代以婉约派独领风骚而享誉文坛,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但是,秦观的成长和经历却有点坎坷。首先是秦观没有显赫的出身,父亲只做过小官,但曾在太学学习过,学历不低。优秀的基因使秦观自幼聪颖过人,过目不忘。不幸的是,在他15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的生活也陷入了贫困。

  秦观知道,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参加科举考试。于是在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30岁的秦观第一次入京参加科举考试。这时的他意气风发,大有舍我其谁的豪迈之气,可惜开榜之时,从头看到了尾,也没在榜上找到自己的名字。他大受打击,回到家马上断绝了一切交往,独自一个人看书疗伤。但他并没有放弃,元丰四年(1081年),秦观第二次参加考试,依旧名落孙山。

  参加科考再次失败,受打击是在所难免的,但秦观并不打算放弃,除了还继续努力读书以外,还想方设法寻求他人的举荐。于是他萌生了拜苏东坡为师的想法,此时这位文坛领袖正在离他家乡不远的徐州任知州。后来经过苏轼的至交孙觉和李常的引荐,顺利成了苏轼的入门弟子,后来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

image.png

  元丰八年(1085年),在苏东坡的鼓励下,秦观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有了他自己的刻苦攻读,特别是有了苏东坡、王安石等人的大力举荐,秦观顺利地高中进士,正式步入官场,经过一番努力后官至太学博士。在此期间,他向哲宗皇帝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的30篇策论,涉及国家大事和民众疾苦,很有独到思想。

  正当秦观做官做得顺风顺水,春风得意时,他的老师苏轼同志却深陷“乌台诗案”遭遇了贬谪,他作为苏轼的弟子也未能幸免,秦观自此开始了连续7年的贬黜生涯,最终于藤州溘然长逝。

  秦观被贬之后,创作了大量的词作,表达自己贬谪在外,远离朝廷的无奈与愤恨。代表作就是他被贬郴州期间所作的《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image.png

  秦观说,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断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也无处可寻。怎能忍受得了在这春寒料峭时节,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秦观说,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郴江啊,你本来是环绕着郴山奔流,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此词作于绍圣四年(1097),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后又贬横州,于是在离开郴州前,用词写下客次旅舍的感慨。

  上片写悲苦绝望之情境。

  起首三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中,作者描述,“楼台”本是高大的,此时已被白茫茫的重雾完全淹没无存,“津渡”本可以带给人指引和济渡出路的希望,却在朦朦的月色中完全迷失不可得见。桃源仙境望不见了,作者就自问了:“应该到哪里去寻访呢?”此三句富有象征意味的形象,是词人极痛苦时一种幻觉的抒写,是以自然之物喻心灵中的一种感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写实之景,写出了一个流落迁贬之人,对于自己生命的未来一种没有保障的忧伤和恐惧,一种深情绵渺的叹息。

image.png

  下片极写远谪之恨。

  起首两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分见于《荆州记》和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写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但在第三句却说“砌成此恨无重数。”表明了一切安慰均无济于事,离恨犹如“恨”墙高砌,使人不胜负担。面对如此的境地,作者很无奈,只能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两句,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这最后两句更是直击人心,写尽了词人当时内心的苦闷。因此后人对最后这两句评价甚高,有“千古天问”一叹。秦观逝去之后,苏轼特将此二句书于扇面,并云“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可当得上千古绝唱一赞。

  当然,这首词的好处,不仅在末二句。整首词都是咀嚼无滓,回味无穷,“借眼前之景,而含万里不尽之情”。(《跋米元覃书秦少游词》)关于秦观的词,黄庭坚说:“语意极似刘梦得楚、蜀间语。”周辉又说毛滂《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语尽而意小尽,意尽而情不尽,何酷似少游也?”(《清波杂志》卷九)《瞿髯论词绝句》则云:“秦郎淮海领宗风,小阕苏门亦代雄。等是百身难赎语,郴江北去大江东。”这些评论,对我们阅读秦观的这首词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