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侍郎》高蟾所作,揭露晚唐科举弊端
高蟾,唐朝时期诗人,出身贫寒,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能高中,后经过举荐中进士入朝为官,官至御史中丞。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高蟾所作的《上高侍郎》吧。
隋朝的“科举制”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底层的士子完全可以凭分数当官,不靠出身不走关系。唐朝科举当然更红火影响更大,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录取了诸如王维、杜牧、白居易、李商隐这样的大才。
唐朝的开科取士,考中进士是下层读书人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世家子弟也以考中进士为荣,因之进士一科尤为世人所重。科举考试每年举行,然而每次进士录取的人数只有二十多人,竞争可谓非常惨烈。
正因为如此,科举难免会出现一些“猫腻”之事,尤其到了晚唐时期,科举场上那徇私舞弊的现象日益突出,如将相子弟,能轻易考中进士。于是许多寒门考生怨恨科举的不公平,常常通过诗歌进行针砭、讽刺。这其中就有晚唐诗人高蟾。
高蟾,今河北沧州人。出身贫赛,天资聪颖,性情倜傥,但历经十年科考不中,然而幸运的是,后来他经过礼部侍郎高湜大力推荐,登进士为官。
高蟾,性情耿直,讲究为人的气节,当时有人无缘无故地想拿千金来资助他,但他断然予以拒绝,说他即便是饿死也不会接受对方这不明不白的礼物。因此,他这光明磊落的行为,自然引得了一些人的敬重。
高蟾和著名诗人郑谷郎中结为好友,而且郑在酬赠诗里都是一再称他为高先辈的。尽管高蟾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但他在参加进士考试的路途上却一再受挫,于是在心中郁积了多年来不得意的情感。
据《唐才子传》记载,高蟾在某年的省考失败后,心情很不爽,于是爬上考院墙壁并挥笔题写了一首诗《春(其一)》,用以抒发他这久久难平的愤懑之情,以及对主考官不识人才提出严厉抗议,同时也是故意大造声势对主考官施加压力。这首诗是以“冰柱”为话题,曰:
“冰柱数条搘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
高蟾在诗中说,阳光被冰柱遮挡没有了温暖,清明的时代却被几扇天门锁着不能通行,阳春到来因为自己没有依靠而无法生长,只能任由东风空空地不断吹。这首诗痛斥了科举的黑暗、不公平,充满怨恨和愤懑之情。
高蟾就是这么一个愤青式人物。他一生傲骨,不谄媚权贵,结果考了十年考不上。他所处的时代,科举考试有不成文的习俗:即在考试前最好依附名人雅士、有声望地位之人,得到他们的推荐,以求场外“提前录取”,就连李白也说过一些奉承话,当然李白也没有忘记大夸自己。
但高蟾对自己的学识很有自信,不愿意入乡随俗,甚至很反感这样的风气,所以当他落第后,就写下揭露科举弊端的这篇著名诗文《上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
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
不向东风怨未开。”
高蟾说,天上的碧桃和着甘露种植,日边的红杏倚着彩云栽培。芙蓉生长在这秋天的江畔,从不抱怨东风不让她及时开放。
这首诗,没有怨尤悲苦之词,为人称道。此诗前两句比喻别人考中进士并表达羡慕之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借皇家权贵雨露之恩者的不满;后两句比喻自己的自信和进取态度,也有希望得到高侍郎援引赏识的意思。
诗人高蟾用“碧桃和露”与“红杏倚云”来形容那些中举之人状态——春风得意、前程似锦,而说自己则是“秋江芙蓉”,不得东风,还未盛开。这可真是对比鲜明,若是稍一偏颇,只怕就会怨恨苦楚,但他没有,既没有怨,也不认为自己“不开”,只是“未开”,而助己之风,很显然就是这高侍郎。高侍郎当指礼部侍郎高湜。
不得不说,高蟾有才有能,面对十年不第之况,他也没有固守孤高,而是选择适度和解,做了一个现实理想主义之人,希望用才华打动高侍郎。结果也如高蟾所愿,高侍郎非常欣赏这首好诗,觉得士子高蟾委实有水平的,于是高侍郎向王公大臣们极力地真诚地举荐高蟾。
第二年,也就是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由于高侍郎的大力推荐,经过了十年磨难之后的高蟾终于顺利地考取了进士。(唐朝许多考生都是被提前录取的,如王维、杜牧等)后来高蟾还做到了御史中丞这较高的官职。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