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唐代李峤所作,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月中丹桂图
李峤,字巨山,唐朝时期宰相,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齐名,二人合称“苏李”,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李峤所作的《中秋月》吧。
四季变迁,风雨无常,在岁月的长河里,无数代人来来往往,却来不知从何而来,也去不知前往何方。这大概应当是作为有知有识的人类的悲悯之处,纵然“人类一思考,上帝会发笑”,但又能如何,人却正是因为善于思考才最终与禽兽区别开来。
时空不变,亘古常青,万物复苏,日新月异,陪伴着山河轮回的,唯有无智无识的事物。所谓“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江山代有新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逝去的,终究把握不住,唯有坦然放手,不管是自然,抑或是人生。
唐朝诗人李峤极善于写作咏物诗,细腻处无微不至,却始终无法得到艺术上的超脱,就像一个超写实画家在对照着照片描摹人物,越真实越难以令人代入情感。这或许是一个遗憾,与巅峰艺术擦肩而过。
《中秋月》
【唐】李峤
盈缺青冥外,
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
不长出轮枝?
这首《中秋月》为组诗,一共包含有两首,这里选择其一欣赏。这首直接由眼前所见的月亮入手,施展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没有一味抓住月之“盈缺”这一普遍现象大肆描写,而是别开生面由民间传说下笔,生生绘就一幅月中丹桂图出来。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青冥”即青天、青空,语见屈原《九章·悲回风》:“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倏忽而扪天。”仰望碧空,月亮高悬,无论阴晴圆缺,不管风吹雨打,历经千载万古,依旧独往独来,我行我素,毫不在意他人目光。
自古以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好比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同一棵树上,也无法寻觅到相同的两片叶子。世间的美好和瑰丽,或许恰好就在这种无序变化之列,从而产生诱人的吸引力,让人沉湎其中欲罢不能。是为残缺之美也。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丹桂”是桂树的一种,据晋人稽含《南方草木状》所载:“桂有三种,叶如柏叶,皮赤者为丹桂。”传说里月宫中生长的丹桂,不过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美好想象,它当然不能自由发挥,恣意挥洒,只可囿于某种规则之内,难以自拔。
诗人的思维是跳脱的,没有拘束于常见常论的“盈缺”话题之中,反而找到另外的突破口,由民间传说中的“吴刚伐桂”引起沉思,勾起联想,惹出疑问:月中丹桂茂盛这么多年以来,为何一直不见有旁枝斜出月轮外面呢?实在是“设想奇妙,乃屈原《天问》之遗”(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
长期以来,李峤为什么总是喜欢抓取寻常事物来讴歌一番呢?这里不得不提到他的坎坷身世,由于他历仕五朝,养成趋炎附势的性情,人们对其评价大多带着贬义。所谓”相识遍天下,知交有几人“呢?人生的无奈,大抵如此。
“诗为心声”,人在长期缺少诉说对象的情况之下,难免需要寻找某种倾诉寄托,作为诗人的李峤只好化身”自然之友”,以诗笔阐释着自己内心激荡的情绪,把许多无法向人告白的真情潜移默化进所写参照物中。此种宛转情景,实在令人喟叹。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