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的“咏蝉三绝”中,虞世南的《蝉》又是怎样的?
唐朝有三首著名的咏蝉诗,被称为“咏蝉三绝”,分别为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蝉》。这三首诗虽风格气度大不相同,但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其中,虞世南的《蝉》时间最早,立意最高,所以趣历史先看这首诗。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垂緌代指蝉,这种用部分代指整体,用特征代指全部,是古人常用方法。如用“细腰”代指美女、用“兜鍪”代指勇士。蝉靠吮吸树的汁液来生活,古代人观察没有那么仔细,以为蝉靠喝露水生活,才会有“垂緌饮清露”。“垂緌”不仅是垂下来的帽缨、帽带,还可指达官贵人。在古代一旦当了官就要峨冠博带,所以世家大族又称为“簪缨之族”。“清露”不仅指露水,还代表高洁的生活志趣。在国人的观念里,“贵”和“清”是两码事。“垂緌”和 “清露”往往并不相容,但是虞世南“垂緌饮清露”一出,一个既贵且清的形象就出来了,这样身份高贵且内心清洁的形象是多么难能可贵。
“流响”是像流水一样长鸣不已的蝉鸣。“疏桐”则是枝叶扶疏的梧桐。梧桐不是一般的树,自带高贵属性,“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自古以来,凤凰跟梧桐才是标配。但是诗人却把蝉和梧桐放在了一起,这本身就抬高了蝉的身份。一个“疏”字又把蝉的身价抬高了。在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里头,疏比密好,瘦比肥好,暗比明好。所以才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梧桐本身已经是高洁之树了,再加一个“疏”字,显得不同凡响。“流响”和“疏桐”之间,再用一个“出”字,用得既妙且好。所谓 “出”就不是鸣,也不是叫,不带任何主观性,而是一种纯粹客观的效果。蝉不为任何人而鸣叫,但是它的声音自然而然地穿透了梧桐的枝枝叶叶,传到了人的耳朵里。这就相当于张九龄的“草木有本心,不求美人折”呀,因为树木味道芬芳,不求美人而美人自来。同样,蝉鸣不求人听,而人自然听到,因为声音清亮。一只鸣蝉,只靠吸风饮露,却能发出如此清越的声音,这是何等的高标异帜。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诗是议论,但是议论得真自然,直接衔接上一句“流响出疏桐”。蝉声能够穿过梧桐树,不是因为有秋风暗香传送,而是因为它站在高高的树枝上,自然就能把声音传到远处。所谓“秋风”既是指自然界的长风,也可以指人世间的各种力量啊。在诗人笔下,蝉鸣不藉秋风送,正如那些立身高洁的君子,他并不需要见风使舵或者通关节或者傍权贵,照样能够名声远播,这是何等自信的精神、何等雍容的气度啊!
一个“自”,一个“非”,一正一反,相互对照,君子对人格力量的高度认可已经溢于言表,写得气象高华、从容不迫。其实这首咏蝉诗,是诗人的自己写照。虞世南是唐太宗朝的重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本是南方人,陈朝灭亡之后和哥哥虞世基一起进入长安,马上名噪一时,时人把他们比作陆机、陆云兄弟。后来,虞世基成了隋炀帝的心腹,虞世南本来可以凭借哥哥的力量平步青云,但是他坚持闭门读书,丝毫不沾哥哥的光。
更难得的是,江都之变爆发,隋炀帝被杀,虞世基被叛军抓了起来,要就地正法。正在这个紧要关头,文弱书生虞世南冲入法场,抱着哥哥号啕大哭,请求叛军让他替哥哥去死,虞世南的这番义举当时被传为美谈。后来,虞世南成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唐太宗当了皇帝后,有一次写了一首“宫体诗”让他唱和,这可是大臣的难得荣耀啊。没想到,虞世南看后直接说道,陛下的诗虽然写得不错,但是内容不雅正,天下人要是知道陛下喜欢这类艳诗都效法起来,那可不是国家的福气,所以我还是别唱和了。
虞世南是唐朝初年的“最强大脑”。有一次,唐太宗要在屏风上写《烈女传》来警示后宫,一时没有找到文本,虞世南直接代笔。他写完后,找出文本逐一对照,居然一字不差。事实上,《烈女传》是人物传记,讲古代105个妇女的事迹。能把这样的东西都记得一字不差,可见虞世南的记忆力有多强大。所以后来唐太宗出行,有人说应该带几本书路上看,唐太宗说这次有虞世南跟着,他就是活动图书馆。
虞世南还是唐朝初年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和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唐太宗也喜欢书法,他就曾经讲,别看褚遂良写字好,他是要挑笔挑纸的,能够随便拿起一支秃笔就写出好字来,天下只有我跟虞世南两个人。虽然这样的评价有夸张嫌疑,但是对虞世南确实是由衷认可。
把这些优点加在一起,其实就是唐太宗说的虞世南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唐太宗还讲,如果所有大臣都能够像虞世南这样,天下没有治理不好的。被当朝皇帝如此看重,一般人多少会有点儿沾沾自喜吧?可是虞世南真的没有。他不比龙凤,不比鲲鹏,而是借小小的鸣蝉自比,托物言志,这不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高洁吗?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