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在辋川时期所作,表达自己的隐逸生活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有“诗佛”之称,盛唐山水诗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开创水墨山水画派。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风光旖旎的自然风光是大自然给予人们最慷慨的馈赠,同样人们也对于这些美景也都非常向往。

  在中国的古诗词之中便有许多是对自然美景的描写的,像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便是将庐山瀑布的壮观之景完美的表现了出来,让人心驰神往;还有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则是把风光旖旎的西湖比作了一位美丽的女子,让人怦然心动;以及白居易《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更是将江南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流连忘返。而说到描写山水景物的诗人,那么就不得不提到一位诗人——王维。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中极具代表性的诗人,为山水田园诗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王维真正开始写山水诗是从中年开始的。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在京城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建了辋川别业,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在辋川别墅隐居期间,王维创作了许多山水诗来表现自己的隐逸生活。而王维的辋川时期,有一个人物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裴迪。

  裴迪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人之一,颇有才华,当过一段张九龄的幕僚,后仕途失意,隐居在终南山,与王维结成好友。他和王维经常在辋川河上泛舟,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留下了许多相互唱酬之作,《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就是其中的名篇。

image.png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代〕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是写景之诗,描绘了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志趣,因而以接舆比裴迪,以陶潜比自己。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抒发了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首联“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两句,描写了辋川一带的山容水貌。

  “寒山转苍翠”刻画山容。“寒山”点明季属深秋; “转苍翠”,暗示时近傍晚。正因季属深秋,身居山中,才会感到寒意袭人;同样,唯其时近傍晚,山色才变得更为苍翠。着一“转”字,除表示山色由浅入深、由淡趋浓是渐变的以外,还赋予静止的“寒山”以动态,使它似乎具有生机与活力。

  “秋水日潺湲”一句则描摹水貌。“潺湲”,形容水流声。深秋时节,本当“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但在辋川一带,却是秋水泱泱,始终在奔流,在喧响。这正见出其景色的异乎寻常。两句相搭配,既有悦目的色彩,也有悦耳的音响,给人山容水貌、各极其致之感。

image.png

  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两句,诗人塑造了一个隐逸的自我形象。“倚杖柴门外”,王维时年未过五十,应是尚未有策杖的必要,但“倚杖” 这一动作却很好地表现出王维当时消沉退隐的心态。“柴门” 二字,则隐隐透出乡野隐居的意味。倚着杖,迎着风,听着风中隐隐的秋蝉的鸣叫,而他身后是一道柴门,或许还有一座小屋——诗人很好地塑造了一个乡间隐士的形象。

  颈联“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两句,写原野暮色,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表现夕阳欲落,炊烟初升的情景。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这一联的“墟里上孤烟”显然是从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认为,五柳先生(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句,“淡而现成”说得极妙,望去有种水墨般的美感,而且很暖,很烟火,“暧暧”虽然隐而不见,“依依”却又无限流连缱绻。望着那个画面会觉得亲切不忍离开。而“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却是一笔宕开,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说“自然流转,而气象又极阔大”,读来的确如此,但总觉得有种萧索的,过客般的感觉。

image.png

  尾联“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两句,诗人运用了典故,将裴迪比作楚国假装疯狂不愿做官的接舆,把自己比作陶渊明,描写醉酒的裴迪在自己面前狂歌,画出了裴迪与自己相处的生动场面。接舆,即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陆通,字接舆,佯狂遁世,曾被称为“楚狂”。五柳先生即陶潜,曾著《五柳先生传》,后人因以五柳先生名之。狂歌的裴迪,听歌的王维,诗人为这幅秋意图添上了两位隐士,于是画面就更为完整了。

  纵观全诗,诗人王维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来揭示和开拓诗歌的意境,可以说是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的直接反映。特别是“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两联,不仅“诗中有画”,而且“画中有人”,将诗人此时“万事不关心”,追求清静超然,达到物我两忘之境界和盘托出,倍感含蓄、隽永,安逸、悠闲,且耐人寻味,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