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朱放所作的《乱后经淮阴岸》,描写出战乱后满目疮痍之景

  朱放,字长通,生卒年不详,与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的李治、诗僧皎然皆有交情。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朱放所作的《乱后经淮阴岸》吧。

  战争是野心家的游戏,视人命如草芥,受伤害的最终仍是平民百姓自身。可笑之处恰恰在于,身处漩涡之中的所有人,都身不由己地成为了帮凶。也许说身不由己是扯淡,人性的恶毒早就预示了人心的险恶,从众害人者,向来不是少数。

  所以圣人才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道德经》31章)。什么是“不得已”?被压迫、被欺侮的人群,当他们再也无法忍受的时候,就是战乱开始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朝代更迭,时序变迁,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image.png

  战争也有正义或邪恶的区分,固然伤害都是同样深刻,无法避免,然而当威胁来临的时刻,没有人愿意束手就擒,甘愿被奴役,只有被迫着发出怒吼之声。战争爆发,直到一方从这个世间彻底消失。

  《乱后经淮阴岸》

  【唐】朱放

  荒村古岸谁家在,野水溪云处处愁。

  惟有河边衰柳树,蝉声相送到扬州。

  唐朝最大的战争“安史之乱”,涉及范围甚广,就像疾病猛烈地袭击了壮汉,使曾经强大的大唐帝国从此一蹶不振,逐渐日薄西山。在诸多诗人笔下,过去的繁华昌盛只有在梦境里追寻,如今帝国四处哀鸿遍野,入目的皆是破败衰亡景象。

image.png

  “荒村古岸谁家在”,写岸边荒村凄凉之状况。这一日,诗人乘船从淮阴登岸,刚刚经历战争的残酷性,立即一一展现在了他的眼前:当年繁忙的码头,如今一片凋零,曾经人声鼎沸,川流不息的村镇集市,变得人烟稀少,十室九空,十不存一。

  句首使用一个显眼的“荒”字,全篇立刻建筑在了一片苍茫而又衰败的氛围中。接下来的“古岸”,更是充满了岁月的痕迹,尤其予人一种破落之感。最后的“谁家”之问,情绪降落到极点,呈现出来的全是对生命遭受践踏之后的无力喟叹。

  “野水溪云处处愁”,受到开篇感情色彩的巨大影响,此句依旧延续着同样的情感基调,对触目所及的景象继续进行着描写:荒野溪流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仍然自顾自地畅快流淌着,唯有笼罩在溪水上空的乌黑的云彩,似乎昭示着曾经发生过的一切不愉快事件。

  诗人用字极其讲究,为了照应整篇风格,专门挑选一些情绪极端的字词,前面的比如“荒”、“古”,此句中的“野”、“愁”,都是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的。面对这些字词,单单眼看,不用朗诵,其间所蕴含着的凄风苦雨刹那涌上心头,令人感同身受。

image.png

  “惟有河边衰柳树,蝉声相送到扬州”,此处特意使用一个“惟有”来转换内心情愫,让人不觉得生硬,又别有一番意味深长。河边挺立着一棵枯黄衰落的柳树,只只鸣蝉躲避树丛深处,起劲地嘶喊着,似乎在用自己的独有方式,来欢送旅客前往繁华胜地扬州城。

  人类总是满怀着希冀的,善于在绝望里寻觅着光亮。诗人亦是如此。固然此时此刻,连送别的人儿都看不见一个,惟有躲藏在柳树枝头的夏日枯蝉数只。这个“惟有”,用在此处,真是露出无比凄凉之意。但是在诗人的内心里,其实依然藏着几许期望,这个所期许的地方便是东南兴盛的扬州城。

  在这里,“扬州”超越现实地域名目,化身为人间天堂的代名词。盖因扬州为南北交通枢纽,商贾云集,安史之乱的平息,全靠东南财富支援。无数诗人流传下来歌颂诗句:“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二首》)。

  身为乱后幸存者,诗人的内心是苦楚的,再加上满目疮痍,更是情绪低落不堪。当他弃船登岸,所见所闻:荒村、古岸、野水、溪云、衰柳、蝉声,尽皆洋溢着一股子“愁”情悲绪。幸好还有“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扬州城,战乱频仍,笙歌彻夜,繁盛依旧,还可以使人怀揣希望前去安身立命,追逐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