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李群玉所作的《静夜相思》,营造出一幅恬静虚寂的高妙场景
李群玉,字文山,晚唐时期诗人,极有诗才。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李群玉所作的《静夜相思》吧。
人其实是非常孤独的生物体,哪怕是在最热闹的都市里,也难以遮掩住内心深处流露出的那份无法安放的寂静。人们之所以追求着喧哗与繁华,大抵是因为潜意识里想要用这些场景去驱逐一个人独处时候的孤单与寂寞。
生命旅途漫漫,说长也长,说短也短,那些无法逃避的,难以躲闪的,以及甘愿品尝的,情愿把握的,各种各样的世态味道,人间万象,其实都可以放平心态,仔细咀嚼,反复体悟。人生不过如此,何必耿耿于怀。
自古就有许多所谓的隐士高人,只不过是清楚自己内心所需要的环境所在,所以从容地选择了平衡内心的一些需求,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以此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和谦和。人生而孤独,难得有心人。
《静夜相思》
【唐】李群玉
山空天籁寂,水榭延轻凉。
浪定一浦月,藕花闲自香。
与喧嚣的白日相对映的,自然属于恬静的夜晚,静而生动,白天活动的是身体,而夜晚活跃的是心情。在寂静的长夜,柔和的心灵变得生动而活泛,许多念头翩翩起舞于脑海。莫道不相思,相思如夜长。
“山空天籁寂,水榭延轻凉”,诗人目之所及,心之所感,体之所觉,皆人间至美。在诗人细腻笔触所至之处,一切原本呆板的事物顿时变得姿态万千,活灵活现:夜色深沉,群山沉寂,万籁俱寂,整个世界已经陷入沉睡状态;只有孤寂的客,端坐在水边长廊上,得以享受着晚风携来的丝丝凉意。
此时此刻的诗人,目光是敏锐的,心思是灵巧的,感觉当然更是尤其机警。若非如此,又怎么可能在刹那之间,使自己与周边环境恰到好处地融入一体,迅速察觉到“山空”、“天寂”、“轻凉”,从而体会到来自于自然世界里的那份独特魅力,神魂得到安宁。
群山之空并非仅仅指向实物之虚空,而充斥于整个天地之间的孤寂,也绝非单独出自天和地,更是源自于人的心灵之寂寥,让诗人短暂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浑然一体。这一切细微至极的体察,正是原本隐匿于诗人心灵内部的所思所感的外在具象化。
“浪定一浦月,藕花闲自香”,诗人不见,风物长存。风浪平息,水波不兴,唯有一轮明月寂然朗照;夜风掠过,荷叶翩跹,莲花婷婷玉立,清香沁人肺腑。所谓的“大化自然”,或许便是如此。世界的还给世界本身,人类的,且去歇凉。
如果上面两句充满着饱满情绪的自然事物,其实更多的是源自于诗人自身的独特感受的话,那么在这里结束的两句,无论是曾经喧闹的水波,还是本就朗照千古的明月,抑或是婷婷玉立的高洁莲花,就完全是属于自然世界的,未曾沾染人间情缘。
毛笔至此,似乎在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那个谒语: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多情自古的,从来只是人类自己,对于自然万物而言,风云也好,幡动也好,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恰似本诗结句“藕花闲自香”,有没有人欣赏,没有关系,花依然会吐露着芳香,因为这是它的本质,自然的天性使然。
生于现世,有诸多我们任凭努力也难以得到的,不论是人,或是物,其实原本可以坦然放弃的。就像风波平息之后,明月依旧会朗照;就像心灵清闲时分,藕花馨香自然沁人,许多事情没有想象之中那样麻烦,退一步或许才能海阔天空。
诗人在这个静夜,把自己的无限“相思”,毫不犹豫地抒写笔端,在短短四句20字内,营造出来一幅恬静虚寂的高妙场景,使人徜徉其间,大有一种酒不醉人人自醉之感觉,熏熏然,陶陶然,恍兮惚兮,不知不觉中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