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方干所作的《君不来》,展现了深情期盼之人的情感
方干,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曰玄英先生,唐朝诗人,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方干所作的《君不来》吧。
陪伴是世间最好的长情,所谓的“伴侣”便是能够相伴终生的人,不离不弃,相敬如宾。荣华,得之幸;富贵,失之运;唯有感情,才是真命。那些被侮辱的,被欺凌的,被抛弃的,被出卖的……统统不配称之为感情,只能是与生俱来的情欲罢了。
生命短暂,情感珍贵,与其蝇营狗苟于功名利禄,不如用心追求可以守望一生一世之人。不要喧嚣世间没有了真情,那只是你的内心迷失在了俗世灯红酒绿的欲望森林,双眼再也看不清面前的一切。只有放下,才能把握。
《君不来》
【唐】方干
远路东西欲问谁,寒来无处寄寒衣。
去时初种庭前树,树已胜巢人未归。
这首《君不来》的作者方干,仕途不顺,便放下种种纠缠,避世于鉴湖,啸傲烟云,求得内心大自在,好不舒畅,好不欢欣。其内心细腻的情感世界,在本诗之中被显露无遗,与流传下来的诸多《自君之出矣》,非常类似。
“远路东西欲问谁”,此处需要注意“东西”之意,并非方位东或西,而是指近旁、旁侧,与“远路”相对。两者结合,包含无论远近的意思。具体来讲就是,由于挂念之人长时间没有消息,只好不管是远方的人,还是近处的人,只要能够沾边,就去找人打探,想要得到哪怕一点儿相关的有用讯息。
居家者这种急切的神情,都被诗人灌注在了这简单的“欲问谁”之中,哪怕是捕风捉影,也要前去寻问一番。而最可使人感动之处,则是“远路东西”四字背后潜藏着的深情厚意,那种每日每夜都在牵挂着的焦灼感,无时无刻都在惦记着的期待感,被诗人给表现得淋漓尽致,惹人赞叹。
“寒来无处寄寒衣”,以季节之无情,渲染想念之悲苦。如果说前方不断询问各路人马的举动令人十分感动,那么紧接着而来的具体行为,则愈加让人体会到居家者内心的彷徨无助。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可是因为已经与远行的亲人隔绝了通信,缺乏了联络,想要给他邮寄御寒的棉衣,都没有地方可以邮寄。
思念是无影无形,而季节变换有迹可寻。此处一个“寒来”,把天意高难问的悲剧演绎得非常壮烈,衬托着人类自身的微小与渺茫。而“无处”二字的出现,彰显了红尘世人天各一方的困境,不仅是难以化解的,而且会伴随终身,从而进一步昭示了人生如何寸步难行,忐忑内心永远难以安放的惨况。
“去时初种庭前树,树已胜巢人未归”,物与人的对比,映衬出相思之苦的浓郁与沉重。你离开的时候,亲手种下的树木,茁壮成材,如今挺拔在庭院前面,树干粗大,枝繁叶茂,早已超过房屋的高度,可是时至今日,你却音讯全无,没有归来,徒然令人望树生叹,哀惋不已。树生长之丰茂,人失联之无踪,悲哀自然沁入内心。
诗人掉转笔触,由树及人,为日渐堆积起来的感情寻找一个排放出口。“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情感的脆弱性,常常令人想要寻找一种寄托,从而可以让人信服,使人解脱,更可以加强释放与求得宁静。睹物思人,并非空穴来风,是情感上另类的诠释,不免有一种“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喟叹。
或许,当诗人沉浸在自己的创作空间的时候,早就忘记了曾经学习过的那些技巧和手法,一切都被莫名的情绪牵控,诗句似乎信手拈来,而诸般感觉也水到渠成。事实上,诗人之所以可以渐入佳境,与写作过程中逐渐堆积起来的浓厚情感大有关联。毕竟,“境由心造”并非胡乱说说的。
全诗建立在“情意”之上,诗人善于谋篇布局,其间一切进程,都被诗人牢牢掌握,没有轻易脱离,几乎全在壶中。所以笔下的描述,反而没有一蹴而就,仿佛连续剧集,层层推进,频频渲染,不焦不躁,把深情期盼之人的情感,一点点地展现在众人的面前,抽丝剥茧,委婉感人。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