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所作的《入长安咏秋蓬示辛学士》,是对友人的问候
王绩,字无功,因隐居东皋,自号东皋子,唐代初期诗人,是被后世公认的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为开创唐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王绩所作的《入长安咏秋蓬示辛学士》吧。
唱和诗作为古诗里的明星,“出道”的历史还是有些悠久的。这里需要提到成语“一唱一和”,它的原意本来是指唱歌之时一个先行开唱,一个随声附和。“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诗经·郑风·萚兮》),(“女”通“汝”)。最开始用来形容两个人感情相通,现在则比喻两个人互相配合默契,能够通过无形中的举动来达到相互呼应。随后则演变为诗词酬答,“句法有正有奇,有呼有应;呼应者一唱一和,律吕相宜以成文也”(陈叔方《颍川语小》),便是指此。
唱和诗的发展,当然有其过程,毕竟什么事都不可以一蹴而就。这一点,古人在研究的时候,早就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并且一一给予记载。“唐诗赓和,有次韵(先后无易),有依韵(同在一韵),有用韵(用彼韵不必次),吏部和皇甫《陆浑山火》是也,今人多不晓”(宋·刘攽《中山诗话》)。此处“赓和”,就是指续用他人原韵或题意唱和。
唱和者之间的关系,说起来比较复杂,其实区分出来却又十分简单。其中不仅有朝臣,“德宗以天下平,贞元四年九月,诏群臣宴曲江,自为诗,敕宰相择文人赓和”(《新唐书·刘太真传》);有亲朋好友,“苏东坡与僧佛印、妓琴操,每相往来,饮酒赓和”(清·褚人获《坚瓠二集》);有情侣,“云英,你是裙衩女流之辈,何故赓和他人词章?岂不出丑”(明·李唐宾《梧桐叶》第一折);而且还有后人对前人的。这种穿越前尘往事数百上千年的雅趣,至今看来仍是令人感慨不已。这大约就是文化传承的魅力所在。
隋末唐初的诗人王绩,除了爱喝酒这个“主业”之外,并且还把写诗这个“副业”也操练得格外顺溜,一不经意间成为了“五言律诗”的奠基人。这当然属于个人的“异能”,其他人轻易羡慕不来。爱喝酒的人在交际上都有自己的一套,王绩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对于唱和诗,他也难免会写上数首,皆为聊表心意。今天我们来看一看,他和一位姓辛的学士之间的唱和诗,到底有什么特色。
《入长安咏秋蓬示辛学士》
[唐]王绩
遇坎聊知止,
逢风或未归。
孤根何处断,
轻叶强能飞。
我们先看诗题,在收入《全唐诗》里时,题目为《建德破后入长安咏秋蓬示辛学士》,前面还有四个字“建德破后”。由此可以得知,此诗写作时间大约在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后,隋末起义首领窦建德被李世民率兵击败,俘虏之后被押往长安,然后遭到杀害。前面我们欣赏过诗人孔德绍的《落叶》诗作,并因此知道他当时投靠的就是窦建德,在兵败最后也一同被李世民所斩杀。
蓬,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中心黄色,叶似柳叶,籽实有毛。秋天枯萎,拔地而起,风卷则飞,故又被人称作“飞蓬”、“秋蓬”。“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古人常常以此来形容人生孤苦无依,漂泊不定。如此以来,我们便可以清楚了王绩的意图,是通过吟咏秋蓬来表达对友人的关怀与问候。
诗人在开头两句直接入题,描写秋蓬遇风时的困境及其遭际。“遇坎聊知止,逢风或未归”,秋风渐起,孤蓬翻飞,遇到沟坎就停止不能前进,遭逢劲风就无法得知去向,可谓是“孤蓬万里征”。坎,《易》卦名,“乘流则逝,得坎则止”(贾谊《鹏鸟赋》)。这里,诗人似乎轻描淡写,只是描写眼前看到景象,实际上则暗暗点出友人现在所面对的各种现实,以及对其后来人生道路上的不确定性产生出来的担忧。
接下来两句,诗人既是对秋蓬所处困境的正面写照,更是传递着对友人的真切关怀。“孤根何处断,轻叶强能飞”,秋蓬的根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断裂开来,从此没有了根脚没有了居所,秋风吹过就能逼迫它飞扬起来,最终不知将要落脚何处。“孤根”不仅是说秋蓬的根少,更是指代友人自身根脚太浅,没有人能够照应。人生无常,命运反复,诗人自己亦是前朝旧臣,此时所表现出来的真挚情感,既是对友人的问候,也是在抒发自己内心难以排遣的忧愁。有点儿“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凄凉感觉。
诗人王绩的朋友辛学士,现在已经没有资料流传下来。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在历史变幻莫测的烟云里,多少小人物皆是大漠之沙而已。一滴露珠,谁又会去关心他的坠落与否?所以,在我们短暂的生涯中,与其去费尽心机争名夺利,不如用心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亲人。爱是永恒,才是永远不能忘记的!
《答王绩》
[唐]辛学士
托根虽异所,
飘叶早相依。
因风若有便,
更共入云飞。
这首诗,原题当是《答王无功入长安咏秋蓬见示》,只不过在收录入《万首唐人绝句》的时候,被删改后才变得如此简单。这是后来编辑者的通病,大约是为了刻录雕版时候的方便,也是为了方便更加流传的缘故。
想来当时,当身处逆境的辛学士接到好友王绩的诗作,一定是感慨万千,莫名欣悦。“托根虽异所,飘叶早相依”,断根飞蓬虽然来到陌生的地方,可是飘落的叶子却和它紧紧相随相伴,所谓“落叶归根”大抵如此。明显是借描绘秋蓬的根和叶,来比拟自身当下状况,根虽移动,但叶仍伴随,一切并没有那么的不堪。既是对友人关怀的回答,也是另类对自己的鼓励,向友人说明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所打败。
在这里,诗人的内心仍是积极向上的。“因风若有便,更共入云飞”,如果有可能,当因利乘便,牢牢地抓住机会,顺风趁势起飞,直上云霄九天。读这两句,不由让人想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还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相似的良好心态,都同样带给读者一种乐观的景象。而这种豁达的心情,却是无论如何也装不出来的。
王绩和辛学士这两首唱和诗,我们回头仔细考量一下,就会发现在他们咏物的平淡背后,并没有大肆张扬地使用什么技巧,仅仅只是抓住所吟咏对象“秋蓬”的形象特征,更多的是专注于物象所能够传达出来的内在情感。另外,虽然是相同的吟咏物象,可是却又因为作者所抒发情感的不同,最终落笔的角度也相应地产生了很大的偏差。比如“秋蓬”的断根与飘飞,王绩借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关怀和担忧,而辛学士则以此安抚朋友的担心,同时传递出绝不向命运妥协,与现实奋斗到底的精神。
我们知道,咏物诗作所要求的,并非描写逼真,这仅仅只是其中的一项罢了。“其标格高下,犹画之有匠作,有士气;征故实,写色泽,广比譬,虽极镂绘之工,皆匠气也”(清·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到底,诗人们在吟咏事物中所追求的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绝不局限在对物象本身的传神临摹。某种意义上,前者往往比后者显得更为重要,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反观王绩和辛学士的唱和诗,都很好地达到“个中有我”、“物我两忘”的标准,很是难得。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