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杨希道所作的《咏舞》,描绘出舞女的容貌与舞姿

  唐代杨希道所作的《咏舞》,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大唐太宗开盛世,盛世盛筵盛歌舞,歌舞日夜升太平……如此联词,到不是玩弄什么文字游戏,只是为了说明太平盛世必有歌舞,有歌有舞,就证明了政治清明,就说明了执政者施政有方;统治有方就利国利民,利民就是大功德,功德必须歌舞颂之、诗赋扬之。这几方面是相辅相成并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逐渐成为一种合理的形式而存在于历史长河里。

  歌舞不分家,就像宴席之上的酒菜相随。同样的,歌舞升平之后,当然还需要歌功颂德,这就缺少不了诗词文赋。往大点说涉及到朝廷形象,往小点说牵扯到皇帝面子,无论哪一个理由,都少不得朝臣献诗贡赋。这一道程序,可万万少不得。

image.png

  《咏舞》

  [唐]杨希道

  二八如回雪,

  三春类早花。

  分行向烛转,

  一种逐风斜。

  这首《咏舞》,作者都扑朔迷离的,有说是杨师道的,有说是杨希道的,一字之差,人物却异。杨师道有来历,杨希道生卒皆不详,虽说有名姓,反而不如直接一个无名氏,来得干脆。人死如灯灭,啥事不晓得,何必汲汲于此虚名浮利,徒然增添烦恼?《全唐诗》存其诗五首,也都与杨师道混淆一体。细想这事,到是诡异。

  历史烟云,变幻莫测,搞得大家对有些问题都莫衷一是。杨希道这事,不是个案,就像《红楼梦》,其作者也是一个模糊不清。不过,对于我们这些阅读者而言,只要作品写得美妙,作者到底是哪个,还是让那些喜爱考证的专家去操心吧。

image.png

  唐初流传下来的许多诗歌,都是一些应制作品,大部分缺少情感,意趣欠缺。如果仔细去读的话,那些诗歌就好比一篇篇的说明文,把现场的画面描写的非常逼真,固然栩栩如生,却偏偏没有诗意。这是初唐宫廷诗歌的毛病,大抵歌颂太平,内容当然以谦和为主。这首挂名杨希道的《咏舞》,基本上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二八如回雪,三春类早花”,音乐响起,歌女入场,整个现场顿时变得热闹非凡。舞姿翩跹,恰如风中回旋之雪花;容颜妩媚,好似春花般娇艳而美丽。回雪,曹植《洛神赋》中写:“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形容女子婀娜多姿的身段。二八,《左传》襄十一年:“女乐二八。”孔颖达疏:“(二八)十六人。”其实,理解为人数,亦可理解女子年龄。二八一十六,十五六岁好年华,“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李白《江夏行》)。

  看这些用语,“回雪”、“早花”,用雪与花来形容女子,实在是烂大街的词汇,毫无新意。如果说有点儿意思之处,便是此两句皆比较工整,讲究对仗。这也算唐初诗歌,尾随齐梁陈隋数朝流弊所在。开始注重巧妙的形式,以此来掩饰内容的肤浅。不管有意或无意,在创作技巧上面,这亦算是很大的发展了,为后来律诗的定型奠定厚实的基础。

image.png

  “分行向烛转,一种逐风斜”,诗人在开头专注于舞女的形容面貌,到末尾忽转向描写舞女的舞姿。烛火通明,排列整齐的队伍,蓦然分散开来,美若天仙的女子们,旋转的优美舞姿,如同春风吹拂之中的花朵,左倾右斜,摇摆不定。此处“一种”,意为一齐,一样。事实上,这两句完全是对开头两句的完美衔接,对表演的舞蹈进行详细描述一番。

  此句用“分行”、“一种”,都是指向舞蹈形式,其中并没有一字明言夸奖舞姿如何优美,却巧妙使用暗喻手法,不知不觉之中把歌舞的美妙给传递出来。这两句和开头两句一样,句子整饬,文字简洁,描绘画面十分精炼,仿佛一帧胶片猛然定格下来。言有尽而趣无穷,戛然而止,没有丝毫拖泥带水。读本诗,眼前忽现整齐队列,舞女如此,诗句亦如此。

  唐太宗朝的早期诗歌,除了古体诗歌(五言)的大量创作,便是对于这种小诗比较擅长,可惜总是过多表现在应制或侍宴上,偶尔抒发个人真实情感的作品,反而不是很多。这些绝句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乏善可陈,对于喜爱欣赏诗歌者来说,不是多么招人。可是仔细想来,《全唐诗》总计四万多首,真正可以让人背诵而至脱口而出的,又能有多少呢?后人集注《唐诗三百首》,各种版本,大抵所取不过各自所忠爱者。毕竟萝卜白菜,各选所爱,才能呈现百花齐放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