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所作的《过融上人兰若》,聊慰内心失落之意
孟浩然,字浩然,号孟山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另一位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孟浩然所作的《过融上人兰若》吧。
人的天性里当然是怕孤独的,所以才有各种聚焦地存在,这就是人类从古至今出现的那些村子、部落、山寨、小镇和城市。也正是因此,才会有家庭、伴侣、婚姻等等的产生。这一切都是为了打断诞生在人类内心深处的寂寞与孤独。不要把现在个体口中所说的“享受孤独”当成真实的想法,基本上都是抱有其他目的。如果真有单独的存在,那也是没有在其生命的进程里遇见相对的人!
自古至今的那些隐士,不管中外,他们追求的亦只是内心相对的宁静,一种思想上的对准物质进行的破坏性实验罢了。很多人虽然名义上叫喊着“隐居”,然而事实上他们并没有离开人群,只是寻求心灵上的一种淡泊。比如陶渊明,仍靠其儿女侍奉而生,躬耕田亩;比如孟浩然,亦是没有脱离现实生活,退居山林。
正是基于此,我们可以在其流传下来的诗歌作品里面,发现他们在过着“隐居”的悠闲日子时候,常常会与大量的亲朋、好友;名士、达人;道长、僧人等等过往甚密切。这些足以证明,他们所谓的“隐居”生活,不过是身体行走于人世,心灵超脱于物外。
孟浩然隐居故乡襄阳的时候,通常也是闲不下来的。他不是今天乘船顺流而下,或前往鹿门山,或探访渔梁洲;就是明天登岘首山,面对堕泪碑,怀古作叹;偶尔兴致大发,甚至不远几十上百里,跑到友人曾经居住的旧业,感喟伤感一番;当然,那些襄阳周边的寺庙、道观,更是他经常拜访的热门地点。
话说这一天,孟浩然看日子太悠长,便起了出门赏玩之心。他要造访的不是别处,正是位于襄阳城外西南十里处的白马山;此山有泉,名为白马泉;此山有寺,却名为景空寺;但因山名,当地人又称之为白马寺。可惜,这一天的拜访不是成功的,因为主持竟然不在。遗憾之下,孟浩然便写了一首诗,聊慰内心失落之意。
《过融上人兰若》
[唐]孟浩然
山头禅室挂僧衣,
窗外无人水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
却听钟声恋翠微。
融上人,当时景空寺的住持和尚,孟浩然与其关系不错,另外还写有《题融公兰若》、《过景空寺故融公兰若》等诗。从其诗可知融公岁数不小,所以此处上人,是对上年纪的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略称,即僧人居所,泛指寺院。
对于这首诗,有人说是綦毋潜所作,但根据宋蜀刻本《孟浩然诗集》,本诗和上述两首诗作,皆载入其中,加之孟浩然与融上人来往甚密,部分学者还是相信作者为孟浩然要稍微占些优势的,所以此处便遵从此类说法。
开头第一句“山头禅室挂僧衣”,诗人没有直接说明拜访的上人不在寺庙之中,而是间接通过描写禅室内所看见挂着的僧衣,来巧妙暗示着访问的主人此时并不在。于细节之处下功夫,简洁而精准地描述,便立刻能够让我们知道所访朋友的身份,清楚明晰所造访的地点,更因为诗作所叙位置着眼于禅室内部,从而让我们明白诗人和上人的关系是非常要好的,如果不然,诗人又怎么能够随便进入上人禅室内部呢?
次句“窗外无人水鸟飞”,是紧接着上句而来。首句写室内事物,此句便荡开一笔,转而去描写室外的景色。四周无人,多么静谧,站在窗前,往外远观,溪水潺潺,水鸟翻飞,追逐嬉戏。读至此处,不由令人想到唐朝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一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同样以鸟之活动来反衬寺院之幽静清寂,实在诱人品评,叹为观止。
三句写“黄昏半在下山路”,如果没有情趣之人,当然在不见友人之际便马上会离开而返,所以他们不是孟浩然。一个“黄昏”就点出,固然融上人不在寺庙之中,但诗人仍是逗留于此良久,一个可能是想等一等上人,希望给双方各自惊喜;一个可能是诗人本身兴致甚好,所以在寺庙里静坐、徘徊良久,直到黄昏来临之际,才兴尽而返。此点之雅意上面,诗人恰好与王徽之,即那个叫嚷:“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任诞》)的晋人,反而是非常相似,“吾本尽兴,何必见上人?”
最后一句“却听钟声恋翠微”,却是上句的继续,诗人于天色昏黄之际,兴尽而返,下到半山腰的时候,忽然听到寺院敲响的钟声,诗人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回首观望,悠扬的晚钟声飘荡在翠色千重的山间,仿佛与这青山融汇一体,不分彼此。一个“却”字,不仅是转折性的作用,更强调出诗人内心里对空静之境的向往之情。钟之动与山之静,两相对比,愈显意味深长,似乎萦绕脑际之钟声,回声不绝。
本诗语句凝练,构思精巧,着墨之处尤为洁净,前人曰:“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着意见声色、故事议论为上。”(清吴乔生《围炉诗话》),用评此诗亦适当。结句“钟声恋翠微”,与“诗仙”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的一联:“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简直好像同一机杼,皆是妙不可言。
本来至此,将要结束之际,忽然觉得,此诗未尝不可这般理解:诗人与上人静处于禅室之内,相互交谈愉快,以至于没有觉察到时间的流逝,忽忽来到黄昏时分,才想起告别而去;正当下山半道,耳闻晚钟敲响,目眩于山色,于是刹那之间有顿悟,心写妙处予上人。或许,这样便可以成为另一种解释赏析,且算作小结,余味请自赏。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