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所作的《宿武陵即事》,映照出诗人内心所向往与追求的天然自在

  孟浩然,字浩然,号孟山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另一位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孟浩然所作的《宿武陵即事》吧。

  年轻的孟浩然由于衣食无忧,所以可以专心致志于读书学习,有余闲时间,便和友人、兄弟们到周边游玩一番,总的来说,过得非常自由自在。我们通过他当时留下的诗作,可以了解到其深受魏晋朝时期风气的影响。这种深入骨子的习气,随着岁月更迭,人事代谢,便会逐渐养成有别于他人的秉性。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时在唐玄宗即位的第一年,这年冬天,孟浩然送自己的朋友张子容进京赶考。“夕曛山照灭,送客出柴门。惆怅野中别,殷勤岐路言。茂林予偃息,乔木尔飞翻。无使谷风诮,须令友道存。”(《送张子容进士赴举》)面对曾陪伴自己隐居山野的亲密友朋,突然就要告别而去,前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孟浩然此时此刻的内心是充满惆怅的。

  我猜想孟浩然当时的惆怅,一是送别友人,离别之惆怅;二是马齿徒增,毫无作为之惆怅。所以他的内心是矛盾的,既想保持自我一贯所羡慕的“魏晋风度”,不受到尘世俗事的干扰,又期望能够取得一官半职,以抒平生意气和抱负。而这种失落感,极其有可能时时触动着年轻的孟浩然的。

image.png

  所以没过多久,大抵是受到张子容赶考的刺激,孟浩然便下了一个决心,辞亲远行,准备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机遇。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都知道,孟浩然家境还是相当不错的,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于他来说是比较轻松的。

  孟浩然除了两次长安之行,其余几次出行,基本上都保持在长江地区左右,范围都不是很广。事实上,我们考察孟浩然一生,其与李白杜甫等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相比,简直不要太平淡。虽然都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可是对于那个时候普遍抱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思想的士子们而言,不能科举仕途,是很有些哀伤意味的。

  《宿武陵即事》

  [唐]孟浩然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

  岭猿相叫啸,潭影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余。

  根据题目所说,我们知道此时的孟浩然正好坐船航行于武陵。武陵,就是现在位于湖南常德市境内的武陵区。说到武陵,就不由令人想到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自从五柳先生撰写了这样一处美妙的文章,武陵亦因此而名传千载。后来者,为之而疯狂,前赴后继地为之著文写字,好不痛快。不知不觉之间,“桃花源”已经成为中国文人墨客内心里一块神圣理想国度。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

  日落西山,鸦噪晚林,暮色降临,天色凄迷,流动的江水亦渐渐暗淡下来;一叶孤舟顺水而来,缓缓靠近堤岸,慢慢停泊在岸边,诗人于此时回首,刚好看见夕阳西下的景象。“川”,本义是河流,后来指山间或高原上平坦而势低地带,即平川。此处用本义。“泊”字与题目“宿”字相合,照应,点明“即事”所在,正是眼前景物,色影变幻处,暮色淹孤舟。

image.png

  ——岭猿相叫啸,潭影似空虚。

  江边崇山峻岭,蹲坐暮色深处,若猛兽欲择人噬,忽然从密林里传来猿声悲啼,交相呼应,打破四周的宁静;暮霭沉沉,天远辽阔,深潭倒映着天光,看上去很不真实,给人一种莫大的虚妄之感。古诗里的猿啼,经常都是以凄凉场面出现的。据《世说新语·黜免》记载:“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结合如此故事,此情此景,真正让人潸然泪下,触目凄凉。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脑海里尤带着凄清暮色,耳朵中听闻着凄凉猿啼,在越来越深的夜色里,诗人吹灭蜡烛,枕着江水声悄然躺下;烛火熄灭的刹那,仿佛整个世界都陷入黑暗,此时却听见渔夫轻叩船舷,伴随着顿挫节奏,兀然响起苍凉的歌谣,阵阵入耳,动人心弦。“渔夫”、“夜歌”,一切都令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那个误入桃花源去的渔夫形象。而在此处,诗人更是化用《楚辞·渔父》典故,不仅带出屈原名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更让我们恍惚听到渔翁所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迷离之际,却不知真实与虚幻所分开,予人与高蹈出尘之意趣,好不空灵。

image.png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余。

  一夜无梦,是为憨睡;或梦境太深,不知今夕是何夕?当甜美的梦被清晨的鸡鸣所惊醒,却早已忘记自己置身于何方。茫茫然,朦胧间,睁着糊里糊涂的眼,连忙地拉住渔夫,嗫嚅着问道:身在何处?甚怕自己成为误入桃花源中的那个人。经过前面三联的叙写,至此答出正典所在,明白指向《桃花源记》,既夸赞武陵风貌古朴,俨然世外桃源,又借以表明自我追求恬淡自然的思想。

  浩然此诗,用语平淡,节奏舒缓,似乎静夜时分耳闻一曲箫笛,带人入梦境之中,曲落梦醒,却不知身在何处矣。接连用典,却不嫌其繁杂芜乱,反而巧妙整合于一体,含蕴映照出自己内心所向往与追求的天然自在。其刻画环境十分独到,以景物变化之多端,水到渠成地烘托着诗人真切地独特感受,愈显诗意盎然,清逸出尘,飘然灵动,体现出诗人日渐精湛的技巧,不由人再三回味,兴致勃勃,叹为观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