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代文人墨客对于衰老和死亡的看法,有哪些相关诗作?
历朝历代有不少表达关于生老病死之情绪的诗作,文人墨客们是如何看待衰老和死亡的呢?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中国是一个重生讳死的国度,衰老和死亡是许多人都不愿意提及的话题,其实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老死和出生是同等重要的大事。
当衰老和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在这方面,古人的诗作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唐代的刘禹锡和白居易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两个晚年都患有眼疾和足疾,看书、行动很不方便。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消极、悲观的情绪,写了一首《咏老赠梦得》给刘禹锡:
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白居易在诗中详尽地讲述了老迈之苦:身体消瘦,头发稀疏,眼力不济,腿脚不便,整日窝在家中,镜子懒得照了,书也看不成了,这样的晚景实在凄苦。白居易这首诗生动地写出了老年人艰难的处境和心境。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之后,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来回赠: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认为人到了老年虽然会有诸多的不利因素,但是仔细想一想,也还有许多有利的方面:比如说经历过的世事多,处事经验自然就比年轻人更丰富,对事情的理解和看法也更深刻,看人就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有了更深的洞察力。
刘禹锡告诉我们,老也有老的好处,克服了对老的忧惧心情就会无牵无挂舒服畅快,只要能够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从自怨自艾自怜自叹的情绪中挣脱出来,和年轻人一样有所作为。这首诗一反白居易诗的悲戚哀婉,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认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友人的真情关爱和劝勉。
尤其是到了诗的最后,诗人笔锋一转,让读者的精神为之一振:不要说太阳照到桑榆的时候就已经是晚景了,它撒出的霞光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两句诗由此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古人的诗作中还有一种可以无视生死的,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个人的生死之上,这一类诗人的代表主要有杜甫和陆游。
杜甫在寓居成都草堂时写过组诗《绝句漫兴九首》,其五是这样的: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的草堂周围景色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然而饱尝战乱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安逸生活而忘记了国难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之思依然时时萦绕在杜甫心头,所以即使面对桃红柳绿,诗人感受到的也不是春景之美,而是美景背后的“随风舞”和“逐水流”——谁能说这随风飘舞的杨柳和逐水流转的桃花不是当时人民流离失所的真实写照呢?“肠断”一词便是最有力的证据。
杜甫写这首诗的本意是想借景抒情,但是因为后两句中所用的意象“柳”和“桃花”常被人用来形容女子,所以这首诗也一直人认为是用来指斥女子作风不端的,这实在是极大的误会。
陆游有两首诗是最能反映他的家国情怀的,其一便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人以老病之身僵卧孤村却并不为自己感到悲哀,在风雨之夜尚且念念不忘为祖国戍守轮台,即使是在睡梦之中,也依然要跨马持枪,征战沙场。这是何等激动人心同时又催人泪下的家国情怀啊!
可是诗人的病却一直没有好转,到了《示儿》一诗中,诗人已经久病不治即将身死,却依然不考虑自己的个人生死,始终牵挂着祖国的统一大业: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时的绝笔,是作者在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所作。这个时候陆游已经八十五岁了,一病不起,终至奄奄,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诗人唯一感到遗憾和痛心的是自己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所以他嘱咐儿子如果有一天祖国能够光复,祭祀是一定不要忘记告诉自己一声。
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爱国诗人在自己的人生弥留依然保有的强烈的爱国之心。这首诗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既是陆游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是他一生的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无论你喜不喜欢,它们都会在某个特定的阶段不约而至,面对衰老和死亡,与其避讳恐惧惶惶不可终日,不如坦然面对直视生死。只有正确看待老和死,才有可能把生着的每一天活出滋味和意义来。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