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春望》高适所作,表达了无法展露才华的失意之情
高适,字达夫,是著名盛唐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边塞诗的突出特点是雄浑悲壮。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高适所作的《田家春望》吧。
唐朝诗坛上,与诗人们有关联的传说佳话广为流传,有许多可谓深入人心。曾经留下过一段佳话,或者说一段与友谊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有三位,这三个人后来取得的成就可了不得,此三人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两人同游河南梁宋故城之时,会见了隐居于此的高适。
此时的高适已经岁逾四十,正届不惑之年,可是却仍然一介白身,仕途坎坷。在悠闲的寻常生活里,他内心里隐藏着的期望,还有那些热衷,都一一反映在其诗句之中。
《田家春望》
【唐】高适
出门何所见?春色满平芜。
可叹无知己,高阳一酒徒。
诗题为《田家春望》,似乎一看到“田家”这两个字,大家都会自然地想到那些似乎非常悠闲的“隐士”。然而,这些美好基本上都存在于带着腐朽味道的线装书籍里面,在真实生活之中,除了那个唐朝的王维之外,大部分所谓的“隐士”们的生活其实是不怎么样的。如果真实点儿说,所谓的“隐居”不过是变相的一种等待罢了,等待朝廷或“知己”的“礼遇”。
起始两句,“出门何所见?春色满平芜”,诗人开门见山,没有半分客套,上手直接点题,手法干净利落。如此作风,倒也挺符合诗人的一贯性格。首句以一个问句起笔,“出门何所见?”其中蕴含着的惆怅之意,尤其显得悠长。正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由于诗人长时间怀才不遇,前途堪忧,心怀郁闷之情,此种漫不经心处,到也很是说得过去。
如果此诗放在初唐诗人手中,大概率是直接描写眼前所见景色,而且必将以对偶两句引领。这些对于高适来说,都是能够放弃的,因为这些虚饰根本不符合其豪迈的情怀。他定然不愿囿于这些套路之中,必将选择一定的突破。
所以次句才会尤显平淡,“春色满平芜”。平芜,野草繁茂的平旷之地。四季轮回,春天又至,春风过处,野草葳蕤,原野一片葱茏。或许,诗人正是要用此平淡之语气,以此证实自己如今的人生旅程平淡之况味。即景抒情,大抵如斯。毕竟,“为赋新词强说愁”不是诗人的风格与特质。
终于,诗人还是呐喊出来自己的不愤:“可叹无知己,高阳一酒徒!”在这里,诗人引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记载,汉朝人郦食其上门找刘邦自荐,刘邦让人回话:“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郦食其置剑桌上,喝叱道:“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也。”刘邦于是乃见之。
此处,诗人引用典故里的人物郦食其得到刘邦的重用,而映衬自己如许多年的努力却仍然没有什么作为的凄惨处境。一个“可叹”,几多无奈,简直痛彻心扉,道尽了诗人的不甘与悲楚,当然还带有几分怨憎和忧愤之意的。
想来高适在此引用“高阳酒徒”的典故,或许并非无的放矢的行为,里面多少藏着自己的一些小心思。毕竟自己姓“高”,又引用“同姓”地名有关系的故事,如果说没有别的想法,那完全是说不过去的。这实质上是诗人的一种无奈的自况之举动,在内心深处十分期待能够遇到自己的“沛公”,可以施展自我伟大的抱负。
此诗读来清脆爽利,自然与开端以疑问起笔有着关系,但更多地却表现在诗人妙用映衬手法之上。以“春色满平芜”之繁荣,来彰显诗人处境之困窘;以前贤征用之典故,来衬托诗人追求功名之渴望。在明白晓畅的短短二十字里,把诗人无法展露才华的失意之情给描绘得淋漓尽致,至今读来,仍仿佛可见诗人之愤懑神色,令人叹惋不已。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