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所作的《村居苦寒》,蕴含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

  唐代白居易所作的《村居苦寒》,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村居苦寒》

  【唐代】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紖被,坐卧有馀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image.png

  译文

  元和八年十二月,连续五天大雪纷飞。竹子柏树都被冻死,何况那些缺衣的贫民。

  遍观乡村闾里间,十有八九户小家贫。北风呼啸锋利如同利剑,棉衣单薄不能抵御严寒。

  只有烧点野草取暖,整夜愁坐等待天亮。才知道大寒天气,农人更加痛苦辛酸。

  再看看自己在这样的大寒天,轻轻关上草堂的屋门。穿着御寒的皮袍盖着丝绸的棉被,不论是坐着还是卧躺都很温暖。

  庆幸免遭饥饿寒冻之苦,且又不必耕作力勤。想起他们深感惭愧,扪心自问自己算是什么人?

  注释

  1.况彼:何况那些。

  2.村闾:乡村闾里。

  3.布絮:泛指棉衣。

  4.蒿棘:蒿草与荆棘。亦泛指野草。

  5.草堂:原指草庐。后来文化人也常谦称自己的书斋楼堂为草堂。

  6.掩门:轻轻地关上门。

  7.褐裘 :粗陋衣服。这里泛指御寒衣服。

  8.紖被:一种粗绸制作的被子。

  9.垄亩:犹耕作。

  10.念彼:想到他们,指农人。

image.png

  赏析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村居苦寒诗。以其“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悲天悯人的情怀,成为大寒节气最具现实主义的作品。

  当时,白居易因母亲逝世,离开官场,回到陕西渭南老家。

  退居期间,他身体多病,生活困窘,曾得到元稹等友人的大力接济。

  这首诗,就作于元和八年(813年)十二月的大寒节气。

  一二句,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是说,元和八年十二月,连续五天大雪纷飞。竹子柏树都被冻死,何况那些缺衣的贫民。

  这两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正是大雪纷飞的大寒节气。万物肃杀,一切皆在冰天雪地之中,并引出对农民的深深担忧。

  三四句,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是说,遍观乡村闾里间,十有八九户小家贫。北风呼啸锋利如同利剑,棉衣单薄不能抵御严寒。

  这两句暴露了安史之乱后,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十室九贫”的境地。

  北风如利剑,可是老百姓却没有御寒的棉衣。贫穷状况,由此可见一斑。

  五六句,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是说,只有烧点野草取暖,整夜愁坐等待天亮。我这才知道大寒天气,农人更加痛苦辛酸。

image.png

  农人没有棉衣,只能找一些野草焚烧取暖。床上被子自然也是单薄的,所以农人只能这样一直坐在火旁等天明。

  七八句,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褐裘覆紖被,坐卧有馀温。是说,再看看自己在这样的大寒天,轻轻关上草堂的屋门。穿着御寒的皮袍盖着丝绸的棉被,不论是坐着还是卧躺都很温暖。

  对比之下,诗人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幸运,有棉衣还有棉被,可以坐可以睡,不受寒天影响,可那些村民就太苦了。

  末两句,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是说,庆幸免遭饥饿寒冻之苦,且又不必耕作力勤。想起他们深感惭愧,扪心自问自己算是什么人?

  作为一名统治阶层的官员,白居易能够从平民的视角来看到乡村积贫积弱的生活,显得非常难能可贵。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许多统治阶级不管百姓死活,可是正是因为出现了儒家这一批入朝为官的读书人,才会生出如此悲天悯人的感叹来。

  这些读书人,正是统治阶层中微弱的光芒,照见了人性的光辉。

  无需劳作,又能温饱,对比百姓,多么惭愧。

  这就是孟子的羞恶之心,在读书人的心中产生了重要作用。

  白居易为官,能够做一些实事,比如修筑杭州白堤,苏州七里山塘等等,都与他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有关。

  百姓苦,是白居易心中所不忍的。他多么渴望改变村民落后贫瘠的面貌,可当时的他又是多么无能为力,只能深深惭愧,自问何人了。

  读了这首大寒诗,也许我们才能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愿我们的大寒天,有棉衣,有棉被,有炉火,“坐卧有余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