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郭恭所作的《赋得秋池一枝莲》,描绘了莲花旺盛的生命力
郭恭,清朝时期官员,乾隆四十五年举人,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郭恭所作的《赋得秋池一枝莲》,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命若飞蓬,有时候,轻轻一阵风,就能让它飘荡而无所依靠。然而,或许造物主也知道了这个弱点,所以便又稍作调整,给生命赋予各种强大的信念和意志。生命在附加上此类物质之后,从此就显得更加五彩缤纷。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切莫说人类自身,更是好像沙滩上的顽童,一一捡拾的那些贝壳,同样也会形形色色,种类繁多。面对变幻莫测的命运,有的人选择妥协,得过且过,飘若烟尘;有的人却义无反顾,走向虽然艰难却更具挑战性的人生。
事实必将证明,唯拥有大信念和大毅力之人,才能牢固地把持住为人根本,本分做人,老实做事,绝对不会随波逐流,最终彻底掌握好属于自己的命运。
《赋得秋池一枝莲》
【清】郭恭
秋至皆零落,
凌波独吐红。
托根方得所,
未肯即随风。
这是一首赋得体诗中的咏物诗,所谓“赋得体”,多以前人某一名句诗或成语为题目,然后自抒胸臆,或咏物,或咏史,或假设情景,或录用题意,式样繁多。赋得体起始于南北朝时的梁代,铺陈娴熟于唐朝,唐人赋得体诗另兴于应制诗与试贴诗以外,形式要灵活得多,内容也更为广泛。但是到了后来,赋得体逐渐成为试贴诗般的存在,变得僵硬呆板,毫无新颖之处,特别是清朝时期,几乎演化成了“八股诗”,没落至此,再无诗意可言。
这首《赋得秋池一枝莲》出自于清朝诗人郭恭,其人无事迹记载流传下来,这大抵便是小人物的悲哀与渺小,历史烟云轻易就将他们淹没在滚滚时光长河之中,没有半分声息。
首句“秋至皆零落”,干脆利落地把人的情思带入到肃杀的氛围之中,深刻体味到秋季的无情与残酷,还有侵入肺腑的那些彻骨寒意。恰似诗人所写“自古逢秋多寂寥”一般,文人墨客往往会受到这种悲秋的影响,“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
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落脚在句尾的”零落“二字上面,以切实的笔触状写眼前景物,道出万物凋落枯萎的原因正是因为秋天的到来,这种暗含哲理的因果关系,把诗人内心里不可琢磨的那种凄清孤寂的印象,寄托在具体的事物之上,从而更使人显得愁绪万端,百感交集。
正是在这样神情萧索的背景下,诗人笔锋忽然转向,写出一句“凌波独吐红”。如此落笔似乎显得突兀,事实上却恰如其分,极富情致。因为有了上句丰富画面的极致衬托,才让我们和诗人当时的感觉一样,忽然眼前亮堂起来。池塘周边草木,甚至塘中荷叶,都已经随着季节的冷意加深,而凋落衰败起来,这个时候,唯有一枝莲花依然亭亭玉立在池塘中间,绽放如夜色里的火焰,孤绝而醒目。
在诗人巧妙安排下,开头两句诗描绘出来两帧形色各异的画图,一幅凄凉冷清,一幅红艳如火,因为现实却更加逼真。这种前后景物不一致性的强烈对比,愈发显示出来“秋池一枝莲”的旺盛生命力。诗人抓住这些来自于生活里的精彩细节,赋予其多姿多彩的情感,从而才能够激发与众不同的艺术灵感。
诗到此处,仍然停留在对事物的外在描绘之上,但也由此才自然而然地诱导出来诗人内在的感悟:“托根方得所,未肯即随风。”在这个万物飘零凋落的日子里,是什么造就出来这一枝“凌波独吐红”的莲花?原来,莲花深深地扎根在淤泥中间,拼命依靠根茎汲取着营养来壮大自己,才没有像其他的植株那样随着秋意渐渐加深而枯萎凋谢,随风飘逝,杳无踪迹。
宋代大儒周敦颐在其名篇《爱莲说》中,曾经对莲花的高贵品质夸赞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本诗另辟蹊径,简洁明了地指出莲花之所以能够卓而不群,便在于它具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愿意扎根在淤泥里面,不嫌弃,不懈怠,从而造就出来与众不同的风姿。
这首小诗虽然语词平淡,却在寻常的言语内部暗藏哲理,显示出别样的深邃意境。前面两句,诗人并不明确刻画莲花外形样貌,仅仅突出其一枝独秀的特征,巧用对照,为揭示深刻的人生体悟打下良好基础。这样写的好处,便在于更加引人注目,让我们能够真正体会出来别样意思,而不拘泥于诗句本身。
我们行走人生旅途,期间诱惑与欲望何其多,如何更好地抵挡这些外物侵蚀,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本诗成为一个良好的媒介出现,引领我们学会思考:外物若秋风,能够吹动飘散的只有那些根基浅薄之物,如果能够像莲花一样扎根淤泥深处,不断地汲取可以壮大自我的营养,生命力就会变得愈加旺盛,更加持久。这大约也是本诗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深意,给予我们的启迪。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