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所作的《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倾述了诗人的离情别意

  王勃,字子安,擅长五律与五绝,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他的送别诗气势磅礴、雄浑壮阔,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王勃所作的《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吧。

  人生总是充满了相逢与别离,于是就有人说,别离是为了下一次可以更好地相逢。可是,有时候,一次别离就更有可能是再不相逢。

  是的,人生有大相逢,也有小相遇,大相逢是我们降临世间与亲人的相系,小相遇是我们与亲朋暂别之后的相聚;而大离别和小别离,却格外不同,大离别代表着我们与这个世间所有人与物的永恒告别,小别离成为我们的人生常态,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大抵便是如此。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送别诗便因为此种人生的小别离状态,而成为诗歌圈子中独特的一道风景线。“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悲伤,“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劝勉,交织成一幅人生中途上的锦绣画图,使人在欣赏流连之余又叹息不已。

  年轻的初唐诗人王勃,不知是喜爱书写送别诗,还是短短的人生旅程上本身就经历太多别离,随便翻一翻就能看见他的送别诗作。时光流逝,往昔如梦,如今读来,顿时为年轻的诗人不一般的人生阅历而感慨万千。

image.png

  《江亭夜月送别》其一

  【唐】王勃

  江送巴南水,

  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

  谁见泣离群?

  分别地点似乎总是被安排在江边,大家仿佛要离圣人叹息之地更接近一些,如此才能方便自己体悟到圣人之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巴山蜀水在唐代时期,成为偏僻荒芜领域的某种象征,这一年,年轻的王勃正旅居在巴蜀之地,所以才会有“江送巴南水”此句。江水悠悠长流,穿山越岭,恰似我们永远也无法琢磨明白的自己的苦难人生。

  对于接续的第二句“山横塞北云”,争议比较多。有人以为与第一句所写并合拍,缺乏连续性。但是,却不知诗人如此相对,暗地里藏着几分故意,其以“巴南”对“塞北”,未尝只是求对偶的缘故。巴南与塞北在当时皆是苦寒之地,两相对比之下,映照出来友人将要去向的未知远方,诗人正是以此表达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之情。

  首句说出送别的地点,在第三句里则点明了诗题,“津亭秋月夜”,把送别之时的场景详细地刻画一番。夜色而入秋,愈显其所写人生别离之时的寒意浓重。也正因如此,诗人方在最后写道:“谁见泣离群?”内中疑问,自是悲苦。

  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一共有两首,一般人都认为第二首在意境和艺术手法更显得高妙,更能表达出来诗人所要倾述的离情别意。

image.png

  《江亭夜月送别》其二

  【唐】王勃

  乱烟笼碧彻,

  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大家指出就在第一首诗的末尾一句:“谁见泣离群”。固然是用来表现离情,可是却太过于直接浅露,缺乏诗家所讲究的“含蓄婉转”、“一唱三叹”的韵味。

  或许,各人见解不一。如果仔细体味,诗人所说的“泣离群”,此处“离群”二字,最早见于《礼记·檀弓》:“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结合上一句“津亭秋月夜”,大家都忽略了秋季里最常见的一个物象:大雁!

  离群之孤雁,飞掠长空,因失群而悲鸣。这样的场景,常常出现在秋天的每一个角落。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以为,在送别友人离开的瞬间,王勃的脑海里恰好浮现出曾经看到过的北雁南飞的画面呢?如此想来,“泣离群”之孤雁,便变得顺理成章得多了。

  如果说第二首送别诗贵在含蓄的话,那么第一首送别诗所呈现出来的宛转曲折,在山川江月的诸般照映之下,自然而然地把其中的离情别绪包容起来,使人在秋月之夜更加怀念起友人,更加伤感喟叹于和友人别离之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