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所作的《春思》,塑造了一个充满怨念却对爱坚贞不屈的女性形象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仙”。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李白所作的《春思》吧。
《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思》作为一首五言古诗,在李白数目众多的诗歌作品里也是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不过,似乎至今,对于此诗的认知,大家仍是建立在它是一首闺怨诗的基础之上的。“古意却带秀色,体近齐梁。‘不相识’言不识人意也,自有贞静之意。吴昌祺曰:以风之来反衬夫之不来,与‘只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同意”(《唐宋诗醇》)。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开头两句,诗人看上去没有任何出格行为,似乎老实遵循诗歌传统以兴起笔。燕地春草葳蕤,恰如缕缕碧绿色的丝线,向上茁壮生长;秦地桑叶茂盛,仿佛根根翠绿色的玉枝,向下低垂繁荣。“燕草”和“秦桑”,两地不啻天壤之远,诗里的主人公当然是没有办法跨越沟壑,进行亲眼目睹,但是在诗人的巧妙构思之下,所谓“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现实里无法达到的梦想,未尝不可以用丰富的想象来完美达成。
诗人的高超技巧和超然心思,都悄无声息地贯注在“燕草”和“秦桑”这两样异地植物之中。诗歌题目既然是《春思》,那么当然是相对的,一方主想念,另一方被思念。此处首先引用两样特色鲜明的植物,一是用来点明分隔两地之遥远距离,为方便说明“思念”之起因的时间性;一是用此两种植物的葳蕤与繁荣景致,侧面映衬思妇的思念之情,如碧丝之悠长,如绿枝之深重。
我们在开始说诗人“老实”,没有“出格”,这只是一个相对地掩饰性说法。如果你真的这样以为,只能说明你太天真了。当你遇到狂傲的“谪仙人”李太白之时,即便是此首看上去十分温和柔性的五言古诗,短短三十字内亦尽藏心机。让我们看看此两句诗尾的“丝”和“枝”, “丝”谐“思”,“枝”谐“知”,不正是谐音双关语的微妙用法吗?
“诗仙”之伟大,就在于每事总喜脱颖而出为上上之选。最简陋之处,愈见其用心良苦。“燕草”之“丝”,是思妇代夫之思之想;“秦桑”之“枝”,才是思妇自身之感之受;此处一个“丝”字和一个“枝”字,仿佛十分寻常的一问一答之场景,却偏偏把一个思夫良苦之妇人的形象刻画出来,从而活生生地摆放在了我们的眼前。难道你目睹此情此景,能不感动得潸然泪下乎?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诗人用简短的两句起兴,却隐藏着繁复的情感意象,如果不能抽丝剥茧地理顺其中的若干道理,是没有办法把握住此诗其中真正想要表达的内涵的。这种艺术手法自古便有,诗人用在此处,可谓恰如其分,也是顺理成章。
正是因为有了上面那幅感人肺腑的问答场景,所以才由此引出来此时此刻思妇内心热烈如火的倾诉衷肠的时机。当你在遥远的异地他乡,因为思念家园而满怀归来念头的日子里,你是没有办法知晓,这段对你而言充满着痛苦相思的时光,却也正是我因极度热望地盼你归来而柔肠寸断的岁月。
这幅张扬肆意着强烈情感的“闺中思归图”,当我们在感动的瞬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切仍然是基于思妇自身现实状况进行刻画的。固然不能说其场面带有虚幻的成份,但是也要明白它同样是来自于思妇的内心独白,是一种因为情到深处而情不自禁地自诉衷肠。
运用在此处之“断肠”一词,则明显释放着两个意思,一个是讲极度悲伤之意,如三国战乱之时女诗人蔡琰所写那样:“雁飞高兮邈难寻,空肠断兮思愔愔”(《胡笳十八拍》);另一个则言浓厚思念之情,如三国魏文帝曹丕所写那般:“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燕歌行》)。明明知道征夫归来的时辰,应该是一件让人非常开心的事情,可惜却只是闺中妇人自己的假想,如此以喜乐之景象来衬胸中悲愤之情意,反而把思妇那种受尽煎熬的内在苦痛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诗人妙使手段步步逼近,在短短六句三十字里大做文章,纵横驰骋,于柔和的文字里肆意张扬着内在狂放的情感。首先跨越空间距离,用一缕思妇的相思之红绳巧妙系住两地之人的情感,以“燕草”如丝来比喻征夫的归志之萌生,以“秦桑”低垂来凸现思妇的想念之厚重。接着诗人转入诗歌主角思妇内心,用一场臆想中的相逢大戏来衬托她在情感世界时的“无法承受之轻”。
面对这种命运里注定令人“无法承受之轻”,思妇并没有丧失深藏内心里的信念,那是一种对于爱的殷切向往之情。因为深爱,所以期待。这种对于爱的忠贞,没有半分犹豫地被诗人表露在末尾两句问话里面。春风,春风,你我本来素不相识,今日又是因为什么事情,竟然胆敢掀开帘帐随意闯入我的房间里来?
同样的,在这个充满疑惑的问句之中,暗暗地被诗人藏匿着两个深意。其一,自然是接续上面两句诗中思妇的怀想。然而,比较可惜的是所谓的消息却并没有,所以思妇只好借口斥责春风的无理,来释放内心里的怨望。一个简单的问句,把思妇期冀征夫能够托人捎回确切消息的神情,再次演绎地生动逼真,活灵活现。
其二,春风再次成为“背锅侠”,被诗人塑造成为一个专门勾引良家的浪荡子的形象,让思妇因为其无理的“闯入”而怒斥之。对于这一点,元代评论家萧士赟在其著作《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中解释的比较清晰:“燕草如丝,兴征夫怀归;秦桑低枝,兴思妇断肠。末句比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此诗可谓得《国风》不淫不诽之体矣。”诚然如此。
一般情况下,我们解释本诗在这一步就算全面收尾阶段,因为在这里,作为“谪仙人”的李白已经用其高妙的手段,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虽然充满了怨念却对爱坚贞不屈的女性形象。对于这个释意,从古到今,已经得到所有人士的共识,当然没有什么异议之处。
然而,转折点开始出现。如果仅仅只有上面这一层的意思,那么作为后来者的我们所有人,都过于小瞧了作为“诗仙”而存在的李太白先生。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来认识一下这首诗背后深藏着另一重意义。
我们知道,“从西周到宋,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追溯源头,可知“风骚”,即《诗经》和《楚辞》。“这两部诗集从诞生之日起,便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历代诗人,没有不受其甘泉之滋润,没有不被其光辉所照耀的”(周啸天《诗经楚辞鉴赏辞典》前言)。
作为唐朝诗歌巅峰对峙之一的“诗仙”李白,其从年少时代便立下“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宏大志向,可惜天不从人愿,往往事与愿违。赐金放还,代表着李白的伟大抱负和政治理想的最终破灭。这一切都会令处于失意之中的李白,回归到诗歌的源头之一:伟大的诗人屈原所创立的“楚辞”之中溯游。
李白在进入长安之时,曾经有十年“酒隐安陆”的历史。在这十余年间,李白足迹曾经踏遍三楚大地,被灿烂的古楚文化所深深吸引。他刻苦钻研楚辞、乐府民歌,写出大量具有荆楚韵味的诗赋。屈原身上那种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能够为了理想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尤其让李白受到深刻的影响,正是基于此种认知,他才会感喟地写下:“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的诗句。
中国传统诗歌艺术手法“比兴”,借助于自然界中的事物完美地将创作者的情感附着其上,从而让没有意识的自然事物能够像人那样具有七情六欲,通过此种寄予手段来传递人的自我情感的抒发与实现。“比兴手法”最早出现在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之中,是劳动人民在日常劳作和生活中创作出来的,后来才广泛地得到文人们的运用。
屈原是比兴手法的集大成者,其创造性在“楚辞”中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艺术手法传统,在诗作《离骚》中大量反复地使用,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从而构成了一个相对复杂又巧妙的象征艺术系统,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具有艺术魅力。
综合以上种种,我们有理由相信,龚自珍的见解是非常正确的:“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最录李白集》《龚自珍全集》第3辑)。受到屈原的“香草美人”艺术手法的影响,在这首《春思》之中的思妇形象,更多的有可能是李白的自况。这种切实性是建立在李白远离朝廷,不被当政者所接受的基础之上的。当赐金放还的那个刹那,以屈原为标榜的李白是饱受打击,分外难过的。但也正是这样,他才不愿放弃自身从小立下的伟大抱负,不愿政治理想成为虚无而落空。所以,他只有在诗歌里面像屈原那样使用“香草美人”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这种对美好品德的坚持,以及对朝廷君王的忠贞不渝。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