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所作的《赐房玄龄》,突出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
唐玄宗李世民所作的《赐房玄龄》,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皇帝写诗作词的有不少,其中也出现了诸多高妙老手,比如李璟李煜父子,大约是其中最“文艺”却又最悲情的。是不是太文艺之后就会太悲剧呢?上苍比较冷漠,不屑于回答。但我们今天不说这父子俩,想说一个与他们同姓的另外一个皇帝。他就是开唐朝盛世一代的李世民。
老人家曾经豪情地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里的唐宗,就是指的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他比起搞大一统的秦始皇,在文采上要稍微高妙一些。
《赐房玄龄》
[唐]李世民
太液仙舟迥,
西园引上才。
未晓征车度,
鸡鸣关早开。
本诗将要叙述的主人公便是诗题中所说的房玄龄。房玄龄和魏征、杜如晦都是李世民的“高级参谋”,为唐之盛世“贞观之治”立下汗马功劳;魏征之能与之名大家都很清楚,号称“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在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他们都是李世民开创盛世所依傍的,称之为“左膀右臂”都不为过。
唐太宗李世民能写诗,好写诗,并且提倡大家写诗,但在他有数的诗歌作品里面,如果详细地考察一番,便可以发现,他是很少赋诗予人的。赋予魏征的有两首,生前一首,死后一首;其他诸臣似乎没有这个荣耀。
但房玄龄却是一个例外。《贞观政要·任贤第三》:“太宗又尝追思王业之艰难,佐命之匡弼,乃作《威凤赋》以自喻,因赐玄龄,其见称类如此。”唐太宗不仅为其作赋,而且赠赐诗作亦有两首,除了以上这首《赐房玄龄》之外,另有一首《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可见李世民对房玄龄的重视和忠爱程度。
开头两句,“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唐太宗接连引用两个典故“蓬莱仙舟”和“西园凤麟”。汉唐京城内建有太液池,里面筑山称“蓬莱”,象征海外仙山,而池中有游船,也常被人称之“仙舟”。在这里,大抵可以理解为:一是帝王对仙家的某种深刻难忘的记忆,一是回忆过去欢快的游玩经历。
我们可以通过首句的“迥”字,似乎能够明晰李世民写作此诗时候的心情一二。既是对那种缥缈的仙之期盼,更多的是为了服务于第二句“西园引上才”的。《后汉书·马融传》写道:“栖凤凰于高梧,宿麒麟于西园。”“凤凰”和“麒麟”都是对人才的夸奖和隐喻,那么在这里,当然是送之于房玄龄的赞美。
对于“西园引上才”此句,《全唐诗》中“引”字原本为“隐”字,后来有人觉得有用字不当的,语句不通顺的意思,就自作主张改成了“引”字。如果根据房玄龄的作为来讲,“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旧唐书·本传》),“引拔士类,常如不及”(《唐会要》五十七),那么此处改为“引”字,一般是可以得到认可的。毕竟,可以理解李世民感谢房玄龄为王朝不拘一格引人才。
然而,我们需要结合诗歌的题目《赐房玄龄》来深入理解,此诗的主旨是赠送房玄龄的是非常“个人”的事情,是帝王与臣子的交心之举动。“西园隐上才”之“隐”,事实上是用来赞颂房玄龄的:在“西园”里隐藏着一个像凤凰和麒麟般的人才,而这个人便是房玄龄!如此一来,在此把“隐”改为“引”字,便显得非常突兀起来,是真正没有正解到与最后两句诗的本来意味。
综合前面两句,便可以弄清楚:唐太宗李世民先是回忆过去和房玄龄初识之时游玩之乐,接着说明现在由于房玄龄要处理国事,显得匆忙起来,没有时间再像过去那样可以悠闲,进而夸赞房玄龄不亏是像凤凰和麒麟般的人才,能够得到这样为王朝奔波操劳的人,真是皇家之幸事。
有了上面两句的铺垫,末尾“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的意思便能够水到渠成地理解出来。这里李世民又用了典故“鸡鸣关开”(出自于《史记·孟尝君传》),这个典故虽然与孟尝君有关系,不过不可以造成有“鸡鸣狗盗之徒”的误会。这儿的“关”也莫单纯以为是“函谷关”,而只是一个象征性的东西。
我个人认为,这两句其实更多地是一种展望未来的伟大憧憬。这个愿景实施的立足点,本就是站在拥有像房玄龄一样的人才的基础之上。正是如此,唐太宗李世民才满怀雄心,想象出来一个宏大的场面:等到天色大白之际,便可以乘坐征车出关,带领人马建下不朽之伟业。
这首诗的关键之处在于一个“赐”或“赋”,那么主要就是需要讲解唐太宗李世民和房玄龄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的。如何突出这一点呢?李世民在写诗宣讲的时候,肯定是费了一番苦功夫的。他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夸夸其谈,想必既与这是一首简单的四句小诗有关,但更多的是他已经知道专注点藏在何处。这个点就是“人才”!所以他先是落笔毫不吝啬地夸赞房玄龄,然后基于此,畅想一番自己在得到人才之后能够大有作为。这方是一个胸怀抱负的君主本身所具有的本能吧。
这首诗在艺术特色上,就是一个好用典故,这大约也是唐初所有诗歌作者的爱好。唐朝人(包含诗人们)大抵是比较钦羡于汉朝之富丽盛景的,所以往往在自己的诗歌作品之中喜爱大量引用汉朝之逸事趣闻,用来表达自己的衷情。这也算是一个比较鲜明的艺术特征。本诗作者唐太宗李世民也没有逃脱这个“怪圈”,也许正是如此,所以对于本诗的解读才会有各种各样的表述。在这里,我只是说出了自己的微不足道的看法,至于对错,谢谢读者能够随意去自己理解。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