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是朱熹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告诫人们努力学习、终生求知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他的理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非大。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1194年,64岁的朱熹在宫中担任待讲时,因为希望能够效法古代缺席,制约君权,结果得罪了宋宁宗和宰相韩侂胄,被罢免还居建阳。
1196年,有人叫嚣要“斩朱熹以绝伪学”,他的门人也被抓去坐牢或流放。
为避这场权臣之祸,朱熹便躲到福山双林寺,在武夷堂中继续讲学。
在武夷堂讲学时,有一天,朱熹偶然到农村游历,看到大自然的美景,他突然心有所动,联想到了做人的道理和读书治学的奥秘,于是写下了《观书有感》这组著名的哲理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观书有感》组诗中的第一首诗。这首诗看似写景,实际上是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灵气流动、思路畅达、精神活泼自得自在的读书感受。
比起广阔的天空,那半亩方塘虽然十分渺小,但是因为它的明澈,它可以把天边的流云和光线,收纳到自己的方寸之中。
当我们坐在小小的书斋里面,我们的头脑就像那半亩方塘。只要我们心如止水,不为外物所动,展卷阅读,我们便可遍览中外,通晓古今,见万物,也见众生。
朱熹在晚年,虽然遭遇了人生的逆境,但他宠辱不惊,依然保持心境的豁达与超脱,依然将读书治学视做人生至高无上的意义和追求。
因为朱熹明白,逆境其实并不可怕,只要坚持不懈地求知,我们的内心就会不断注入源头活水,我们就会变得更有力量,更有智慧。
而只有我们思想活跃,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广泛吸纳新知识、学习新事物时,我们的头脑也才能文思不断,澄明如镜,新水长流。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是《观书有感》组诗中的第二首诗。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比喻,阐明了读书创作中存在的一些普遍的道理。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我们所学不广不深,功力不够之时,也许你会觉得做学问很吃力,甚至需要“推移”之力。
但是,在慢慢地摸索中,你会逐渐寻得规律,究得事理,这时你终于感觉自己不再是门外汉,甚至能“自在”而行了。
所以如果你想致力于学问,并且要取得不错的成绩,就需要下长期的笨功夫。
只有抱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只有付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会出现最后的厚积薄发,才能换来最终的游刃有余。
朱熹的这首诗,不但说明了做学问需要积累,还含蓄地说明了在文学创作中,灵感是多么的重要。
很多时候,灵感都是创作的动力、火花和催化剂,在灵感状态下创作作品,往往一气呵成,灵动自然;反之,则僵化而生硬。
这就好比一艘“艨艟巨舰”,之前因为没有水的托举,怎么推也推不动,但是一夜春水暴涨,那艘大船竟然自己轻松地浮起来了。
灵感是如此地奇妙而美好,但是它却不会凭空出现。没有平时学习的积淀,就没有灵感的突然迸发,也就没有对文章的驾轻就熟。
所以,在那些倚马可待,挥洒自如的背后,不知有着多少的勤学多思和不辍练习。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和诗人,也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称“朱子”。
朱熹的学说,对后世影响甚大。他的理学,成为官方哲学,长期占据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他的《四书章句集注》,与千年前的“五经”双峰并峙,共同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基础柱石。
尽管后世因批判儒教而对朱熹颇有微词,但是作为一位思想大家和古代先贤,朱熹的某些治学方法和理论,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朱熹的这些治学理论,就藏在他的哲理诗中。朱熹的哲理诗,虽然少了一些飞扬的意气,但文辞整饬,意蕴丰富,发人深省,启人心智。
让我们努力学习、终身求知吧,因为朱子在千年前就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在静默中不失信心、持守等待吧,因为做任何事,时机不到必然“枉费推移力”;让我们感谢伟大的朱子吧,因为他在自己的哲理诗中,为我们提供了深奥幽微的读书作文的智慧!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