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作》唐代王缙所作,饱含深深的挂念之情

  王维和王缙是唐代一对名人兄弟,弟弟王缙曾两度拜相,他的创作平淡清新,诗风与兄长王维接近,官位也高于王维,但知名度却远不及他。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王缙和王维最深刻的联系,当是为了自家兄长愿意罢免自己的官职,以此来换取对王维的宽大处理。对于古代讲究亲情的社会而言,这只是一桩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对于后世来说却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如果一个人连血脉亲情都不能顾及,还有什么是值得他能够奉献的呢?自私者难免会有千万个借口。

image.png

  王缙本身其实也是多才多艺的人物,自然带有自己的风流。他能诗善文,并且精通书法之中的隶书。这些才能如果被一个人拥有,就可能很是令人叹服的。另外,他还十分擅长处理官场事物,最终位居宰相一职。遗憾的是,也正是在官场,他留下污迹被载于史册。他没有能够坚持立场,发扬文人风骨,挺身而出向以元载为首的奸佞之辈们做斗争,反而缩头事事求得自保。

  王缙在安史之乱的时候,曾辅佐李光弼平乱,并且卓有成效。下面这首《九日作》,具体是哪一年的重阳节,已经难以考察到了。结合到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或许会有一定的获取吧。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

  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

  不知能有菊花无?

  不知道写这首诗时候的王缙,当时处于何处具体位置,想来其心理方位是十分偏僻的。如果身心俱充满了偏安之感,内心升起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大概就非常说的过去了。人的一生际遇不同,心境不同,想法也会不同,之所以如此,大多与其所处位置有很大关系的。非此即彼的截然,是根本不存在的。

image.png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不要把边地当作是京都,两个地区是根本不同的,风俗不同,季候也不同,如今的边地八月,就已经开始降下严霜,入眼处,树叶飘落,花草枯萎。

  气候也好比人心一样,都是善于变化的。诗人在一开始就敏锐地抓住边地上季节性特征,并且拿来与京都里面的节气对照,由此可以愈加感觉到两地的不同,从而把远在异乡者的情绪能够更好地调动起来。

  边地的环境是严酷的,从八月就降下寒霜冻枯草木都能够看得出来。在如此冰冷的天气里,又正好恰逢重阳佳节,异乡人面对当前景象,难免会思念加深,愈发怀念故里一切欢悦气氛。这种思乡之情,将会慢慢在诗人诗句里缓缓展开。

image.png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今时今日,天高气爽,登临高山,极目驰骋,却始终在心里放不下来,即使喝酒也纠结着,担心家人喝的酒水里,是不是也像自己杯中酒,用菊花酿造而成的。

  诗曰九日,当然是农历节日重阳,在古代这可算是大节气的。古人往往在这一天登高远望,既舒胸怀,也可体悟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程度,明了哲学上的天人合一的高度。当然,对于这个道理,不一定非要说出来,自己心里明白就可。

  诗人登高眺望遥远地方,面对自然风景,心思是喜悦的,心胸是宽广的,自然而然地涌起无限的思念,情绪因而变得复杂。然而诗人是含蓄的,他没有直白地道出,用了一个充满疑问的话语,满满的关怀之情俱在其中。

  在这首诗里,言语是通俗易懂的,没有什么繁琐性的字词,但是内部里面所暗藏着的隐蔽性的情感,却是非常浓郁的。诗人首先通过两地气候对比,凸现心底里第一层思念之情,接着提出满怀关心的问题,再次暴露出来其内心里的深深挂念。这种情感的突出是递进式的,在无可奈何之中蕴藏着,悄悄等待着机会才将爆发,所以它是厚重的,也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