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江问舟子》孟浩然所作,描绘了哪些场景?

  孟浩然,字浩然,号孟山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另一位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孟浩然所作的《济江问舟子》吧。

  开元十六年(728年)春,孟浩然在长安。这一年,他已经三十九岁了,圣人在这个年龄段曾感叹“四十而不惑”。对于孟浩然来说,却心犹不甘,因为他尚未功名及身。面对马上就要开始的科举考试,他满怀信心地写下:“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何当桂枝擢,还及柳条新”(《长安早春》)。可惜,他失手了。

  在长安和王维逗留数月后,见仕途依旧无望,便顿生退走之意。于是,在第二年夏秋之交离开,可谓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他自洛阳沿汴水、邗沟南下,行舟山水之间,放纵自我,逸兴盎然。在镇江对岸渡长江,到达杭州之后,再次漂泊越中各地,寻幽访胜,不亦乐乎,顿觉今是而昨非。

  《济江问舟子》

  【唐】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风,

  轻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

  何处青山是越中?

  诗题《济江问舟子》,在《全唐诗》中题目为《渡浙江问舟中人》。济,过渡之意。这里的江,当然就是浙江,即钱塘江。唯一的疑问来自于“舟子”和“舟中人”,因为前者可理解为船夫,后者则为同船共渡的人,可包括船夫。或许,可以忽略不计罢。毕竟,不影响内容。

image.png

  首句“潮落江平未有风”, 潮水回落,水波不兴,江面平铺,一叶扁舟停靠岸畔渡口,舟中人笑看碧波映白云,察觉肆虐的江风早已远去。简练的笔触,细致的刻画,在平常的景象之中,埋藏着原本有些焦躁心灵里的诸般复杂情绪。

  诗人在开篇就接连描写了三个自然场景,两个是可以看见的,一是潮落,一是江平,是连续的,有相接关联的。最后一个却是来自对眼见之后的再次深入,那就是未有风,也是对前面两个结果的解释。这三个字看上去似乎显得十分寻常,却不知在这背后流露出来一种无法估量的欣喜若狂。

  这一路赶来,孟浩然行舟江湖之上,遇到风波肯定是无数,许多次的险境让他内心是郁闷不堪的。他在《扬子津望京口》里写道:“江风白浪起,愁杀渡头人”,把其中的怨气流露无遗。再来看本诗开头,就会忽然明白过来,此时此刻的诗人蓦地看到风平浪静的画面,想到可以继续行舟之后的美妙时刻。当下的诗人,其心里的愉快感岂非马上会爆棚?

image.png

  次句“轻舟共济与君同”,君,当是一同乘船之人。萍水相逢,同是天涯客,皆是有缘人,如今能够同船共渡,何况奔赴的目的地又是相同的,这种难得的旅途相遇,愈加证明了“同船过渡三分缘”的可贵性。

  这句是承接上面而来,直接叙写和诗人同乘一艘船上人相识的场面。天气难得,日子甚好,是出游的佳期。诗人和船上的旅客虽然素昧平生,但本着“同舟共济”的精神,又加上“与君同”的目的地,愈发拉近了彼此之间的亲切性。

  茫茫人海,你我穿行其间,孤独像幽灵一样时时侵袭着人的魂灵,让本就焦虑的生命难以安宁。或许,用热望的眼睛寻找另一个他或她,然后唯有携手同行,才可以用体温暖和彼此寒冷的心情。正像俗话所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人生应当珍惜懂得自己的人。

  三句“时时引领望天末”,时时,不时之意。引领,翘首伸脖向远眺望,以此用来形容内心殷切的期望之情。天末,天际处,指极远地方。汉代张衡《东京赋》有句:“眇天末以远期,规万世而大摹。”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人愈发端坐不住,时不时地伸长脖子,努力向天际处遥望着,希望看清楚一些什么。

  在句首,诗人巧妙地运用叠词“时时”,转化“引领”的静态为“时时”的动态,把诗人翘首期盼的模样刻画得活灵活现,而内心里那种焦急又迫切的心情,也在这简单的两个字里被描摹得入木三分。

  此处,诗人直接化用晋诗人陆机《拟兰若生春阳》中的成句:“引领望天末,譬彼向阳翘。”当“引领”被冠上“时时”之后,动作便被赋予了连续性,能够很好再现诗人对越中山水胜地向往和倾慕的情怀。毕竟,那里是被谢灵运曾经遨游,曾经所讴歌的地方。

image.png

  尾句“何处青山是越中”,诗人远远眺望,山峦起伏,连绵不绝,一个念头油然而生:越中景色天下优美,这隐隐翠峰,迢迢青山,到底哪里才是呢?诗人用一个疑问来结束全诗,加深了来自于他内心期待的程度,以及对吴越山水的浓厚兴致。这个技巧上的运用,是孟浩然喜爱的手法之一。

  此处的“青山”,实中藏虚,虚中带实,虚实相间,实质上已经带上了两层意思,一层当然是指现实所见之处的秀美山川,时隐时现于眼前;另外一层则是虚指,是诗人预想之中所要达到的越中绮丽景致,精美山色。

  诗人于此故作一个疑问,看似是随意拉长了思想中的某些距离上的接触,却能够实实在在地延伸内心情感线的反射长度,从而更能凸显出对所要到达目的地的那种深情厚谊,其如青山蜿蜒绵长,也如青山厚重赤诚。

  孟浩然向来擅写五言诗,风格冲和疏散,语言平易清宁,“寄至味于淡泊”(苏轼语),事理交织,情景相谐,营造出一种浑融而又高远的意境。本诗虽为七言,却仍带有此种特征,口语味浓,如出己口,蔼然可亲的氛围中,流露惬意襟怀,敞开共济情怀,使人乍见诗人天真可爱的高雅风度。

  王维和孟浩然两人,都是山水诗中的高手,诗风看上去相似程度极高,都好像飘散闲逸,中正平和,有着闲云野鹤般的气韵。不过,仔细体味一番,却可以在字里行间察觉着他们的不甘。这种情绪却各不相同:王维是壮志难舒,心内悲愤,故而以佛理掩饰,可即使是“诗佛”的美誉也难挡其背后的抑郁之情;而孟浩然则是运气使然,仕途失意,其高蹈飘逸的后面却百般失落,万般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