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阳亭临望》元稹所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朝时期官员,也是文学家,他与白居易交好,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创造了“元和体”。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元稹所作的《夏阳亭临望》吧。

  唐朝诗人元稹和大诗人白居易,由于在诗歌创作理念方面有着共同点,推动“新乐府”运动取得比较卓著的成就,常常被人合称为“元白”。今天欣赏元稹的一首小诗,用心体味一段属于遥远时代的情感。

  《夏阳亭临望》

  【唐】元稹

  望远音书绝,

  临川意绪长。

  殷勤眼前水,

  千里到河阳。

  《夏阳亭临望》又名《夏阳亭临望寄河阳侍御尧》,夏阳,唐时县名,即今陕西合阳县。根据诗作题目,可以得知是诗人寄给好友的。或许,正是由于双方别离日久,音信难递,才会有些诗作诞生的环境。

  “望远音书绝”,诸般情绪产生之缘起,世间烦恼所以之根源。登上夏阳亭远望,入目的是一片苍茫,那惹人盼望的信纸,似乎就像远方那样的遥远,至今尚未到达。

image.png

  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理解他人内心之苦楚的。交通上的不便利,使离家的古代人,往往数月甚至数年难以返回家园。唯一能够达成心愿的,只有来往驿站之间的邮差。

  那时候的音讯传递慢,纸短情长,所以才能更好地体会到感情,珍惜它的来之不易,宝贵它的穿山越岭。车马慢一点,感情厚一些,内心戏码才能越唱越精彩。

  “临川意绪长”,川,河流。临川,面对河流,如晋潘岳 《秋兴赋》写道:“临川感流以叹逝兮,登山怀远而悼近。”河水成为最好的寄托物,蕴藏着诗人浓郁的怀念之情。

  面对日夜不停流逝的河水,浮想联翩,无边的忧思愁绪在心间积累,越来越深厚,越来越绵长,就像河水连绵不断,无尽无休。

  在这里,诗人之所以“意绪长”,既不是因为“望远”,也不是因为“临川”,真正的原因却是因为“音书绝”。所谓“家书抵万金”,大抵如此。此处情绪的酝酿,皆为以下铺垫,引出真正的爆发点。

image.png

  “殷勤眼前水,千里到河阳”,归根结底之处,情感落脚之地。诗人怀着急切的心情,多想问一问眼前流动的河水,能否把自己浓重的思念,给捎带到千里之外的河阳去;如此多少能够缓解,自己和朋友之间的想念之情。

  “殷勤”二字用在此处,很有意思。其意多为情意深厚或热情周到,似乎与此没有什么联系,反而有巴结讨好之意。那么谁巴结谁呢?结合以上,可以得出当然是诗人讨好河水。

  诗人为什么想到去如此对待眼前的河水呢?其一,是因为“音书绝”,所以内心期盼着书信;其二,是希望“眼前水”,可以帮助自己传递讯息。多么美好的想法,多么纯朴的念头,一切对友人无法兜住的情感,都倾注其中。

  这里想特意点出“河阳”,晋代潘岳(即潘安)曾任河阳县令,后多以“河阳”指称潘岳。唐 王维《为人祭李舍人文》:“名高江夏之童,貌夺河阳之美。”宋苏辙《寄题江涣长官南园茅斋》诗:“河阳罢后成南圃,彭泽归来卧北窗。”

  潘安初入仕途时,曾经写过一篇《藉田赋》,称颂晋武帝躬耕之事,词藻清艳,声震朝野。可惜事情总是具有两面性,他也因此而遭到小人嫉恨,以致仕途受阻长达十年之久。

  所以,在此就难免不会让人开始臆测,对于这个典故的使用,诗人元稹到底有没有其他所指。也许真的只是过多的猜想,也许其中多少有些意思。没有谁能够确认,就当作一个疑惑留存,给阅读增添几分乐趣。

image.png

  古典诗歌创作活动中,诗人善于提取自然物体作为自己的情感载体,所以有“寓情于物”、“情景交融”、“物理相合”等等说法。比如鸿雁之相思、柳条之别离、春草之情牵、厚雪之孤独,等等,都非常巧合于感情上的共同性。

  本诗截取情感活动上的一段场景,把它和眼前流水非常吻合地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与水有关的诗歌是非常多的,本诗算不上格外突出,在此也就没有必要把它人为地提高到某种高不可攀的地步。就此打住,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