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刘禹锡与辛弃疾的暮年是怎样的?依旧豁达与洒脱
欧阳修、刘禹锡与辛弃疾都是著名文学家、诗人,他们的暮年生活是怎样的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春日颍州西湖上,舟船穿梭,嬉笑声不断。堤上更是游人如织,衣袂翩翩。在绿杨深处,不知是谁搭起一架秋千,此时,几个彩衣少女正荡得尽兴,银铃般的笑声在湖面上飘出很远。
游人中,一个白发老翁尤其引人注目。他坐在一艘画船上,正在悠扬的丝竹声中,与几位老友推杯换盏。酒浓时,他看到桌上一盆花儿开得正艳,便抬手摘下,别在发间,白发红花,分外耀眼。他就是北宋著名诗人、亦是当时颍州的太守——欧阳修。
此时的欧阳修,早已不是青春少年,而是满头华发的垂暮老者。因为参与新政,失败后被贬颍州,本应是心灰意冷时,但他却以自己独有的豁达洒脱,活出一份精彩。
人到暮年又如何?仕途不顺又能怎样?他依旧是那个他,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过好自己每一天的岁月。不为俗世烦忧,只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号“醉翁”,为酒醉,为景醉,为情醉。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欧阳修《浣溪沙》
请君莫笑我,白首配红花,我只想留住春日,不负韶华。康德曾说过:“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欧阳修,正像夜莺一样在鸣奏自己的小夜曲。
随着岁月的流逝,青春一点点逝去,阅历却一点点增加,有了年轻人不可企及的经验和智慧。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老姜比嫩姜的确多了一份辛辣,老人也自是比年轻人多了一份睿智。曾经有个朋友说过:“人永远无法超越年龄。”无论你如何聪明,但没有岁月的沉淀,思想永远达不到一定的高度。所以,不要为岁月流逝而伤怀,其实你已经从中收获了很多。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给刘禹锡写过一首诗《咏老赠梦得》: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如何。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诗中写出了老年人常有的疾病,眼疾、足疾等。无法再看小字的书,头发也比年轻时稀疏了很多,现在只剩下闲谈的雅兴,但相逢却不知道还能有几回。诗中有一种说不出的落寞与低沉,这也许就是真正的暮年心理。
然而同样暮年但豁达通透的刘禹锡却不这样认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说,人哪有不老的,因为衰老,身体日渐消瘦,头发也掉了很多,以至于带帽子都会偏斜,为了保护眼见,书也不敢多看了。但是,老人,还是有很多长处的,经历的事情多了,懂得的道理也多了,许多事情都能一目了然,这些都是年轻人比不了的。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就到了傍晚,晚霞依然绚烂璀璨。
人到暮年,千帆过尽,其实更加归于淡然。如果再能保持一颗童心,则更是一个乐趣无穷的晚年。都说“老小孩儿,老小孩儿”,的确是,很多人到老年后反而没有了年轻时的凌厉锋芒,倒像一个孩子,更加好奇和贪玩,对人和事也多了一份宽容。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冬,辛弃疾因王蔺的弹劾,被免掉了职务,不得不回到上饶的带湖新居过起了归隐生活。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小村里,他过得悠闲恬淡。远离了勾心斗角的朝堂,守着一份古朴纯真,反而更加惬意。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所见》
此时已是秋日,梨子、枣子都已熟了。一群顽皮的孩童,拿着长竿,一边偷偷打着梨枣,一边左顾右盼,担心被大人们发现。辛弃疾这个老顽童,早就看到了这群贪嘴的小孩,只是不出声,悠然地躲在一旁,看着他们心虚地偷着果儿。
一群垂髫小儿,一个白发老翁,一边是自以为无人知晓的打着梨枣,一边是正大光明的偷看,这是一幅怎样可爱又好笑的画面。如此老人,又会有什么忧愁呢?
无论欧阳修,还是刘禹锡与辛弃疾,他们都曾经叱咤过朝堂或者文坛,但岁月不会偏向任何人,他们也不可避免地会老去。然而,他们的暮年却没有暮气,反而更加洒脱、豁达,依然簪花催酒,为霞满天。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