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潜僧绿筠轩》苏轼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借竹子讽君子
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十分特殊的存在,它有着美好的品质,可入诗也可入画。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苏轼所作的《於潜僧绿筠轩》吧。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竹子可以说是一种“神存在”。“岁寒三友”松竹梅,竹子是唯一能做成凉席的;“四君子”梅兰竹菊,竹子是唯一能扎成笤帚的。竹,上可以入诗入画,怡情悦性;中可作盘中珍馐,饱人口腹;下可为帘、席、轿、椅,利居家出行。居庙堂之高,可执之以奏天子;处江湖之远,可擎之以钓寒塘。
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高风亮节,高尚不俗,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它有许许多多的优点,尤其那“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的美好品质!更让人肃然起敬!
说到竹子,古往今来爱竹之人甚多,都给竹子留下一处安身之所,都对它投注一定的思想情感的意味。而当把这种极富个性特质的情感外化出来时,从不同文人笔端生长出来的竹子就具有了作家鲜明的个性。郑燮的“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刘禹锡的“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李煜的“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而苏东坡不仅种竹,画竹(开创用朱砂画竹之先河),还为竹赋诗。
苏东坡出生于眉山城里竹柏掩映的苏家小院里,他一生与竹有着深厚的渊源,因爱竹引出过不少绝妙的佳话。竹子,可谓融进了他的人生,成为了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公元1073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赴任途中,他经过於潜县,县郊有一处佛寺,名为寂照寺,寺中有一位高僧,法号慧觉。
一天,在寂照寺出家的於潜僧慧觉禅师拜见苏东坡,与他在“绿筠轩”一起谈佛论经。两人在“绿筠轩”临窗远眺,只见满目皆是茂林修竹,苍翠欲滴,景色宜人。苏东坡情不自禁地连连叫绝。
慧觉禅师见此,知苏东坡已被眼前的绿竹景色所倾倒,就故意逗道:“苏学士,房前屋后栽几株竹子,我们於潜自古以来如此,不过点缀一下而已。”苏东坡摆摆手道:“此言差矣,门前种竹,决非点缀而已,此乃高雅心神之所寄。我这儿有一首好赠你。”于是,他即兴挥毫,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觉,世间哪有扬州鹤?
此诗读来平白如话,看似通篇打油,然而仔细品鉴,却能发现诗中俗中有雅。这首诗多处用典,并蕴含着深刻哲理。
诗的开头两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东坡从未入仕、离家出川时起,一生酷爱修竹。他认为,修竹不仅可以美化环境,可以使居所变得清新优雅。而且,更为重要的则是,修竹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对于修贤孝圣的达人而言,宁可食无肉,但要居有竹。这正如《晋书·王徽之传》中所言:“何可一日无此君!”这是一位超凡脱俗者的至理名言,一直流传至今。
接着两句:“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其实是对诗第一句的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在比较中告诉了人们美德和美食、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充满了哲理的味道,启发人的思考。
接着两句:“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言下之意,一个人会因为不吃肉而瘦下来,但是通过自我的营养调理还能够重新胖起来;但是一个人一旦没有了高雅的追求,失去了高洁的品行,蝇营狗苟,污浊不堪,那么就很难医治了。这一句和诗的前两句高度衔接,天衣无缝,读来酣畅淋漓。
接着两句“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则是苏轼引入了别人对以上观点的看法。即别人看到了我所说的这段话,可能会笑着问是高明之语还是痴妄之言?由此可见,这个“旁人”便是前面所说的庸俗之人,他们为人世故、圆滑,发表看法,也只会用模棱两可的语气,绝不会在论辩中以肯定句来树敌。
最后两句“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则是苏轼对此类俗人的反问。“此君”,用王徽之“何可一日无此君”语,即指竹。“大嚼”,语出曹植《与吴质书》,“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诗意谓:又想种竹而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而大嚼甘味,人间何处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等美事。
这两句,苏轼通过竹子的出世,与肉食名利的入世之间的对比冲突,直接点题,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出世与入世是不可能同时享有的,既然想追求竹君的高洁与雅趣,就不要妄想着还要吃肉,还要升官发财。
这首诗,以五言为主。由于东坡先生不仅是诗词大师,而且是文赋大家。所以,在诗中适当采用文赋的句式(如:“不可使居无竹”、“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可说是信手拈来。
因而,能于议论中凸显“四大”:大引经典、大见风采、大寓形象、大富哲理。完全有理由这样说:东坡的情思极富突发奇想,东坡的文风极善借题发挥,东坡的议论极为含蓄辛辣。这样,就能不落窠臼,于平凡中显示出不平凡的新意,迸发出令人惊奇的韵致,产生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效果。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