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三》李白所作,饱含在仕途道路上遭遇挫折后的感慨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李白所作的《行路难·其三》吧。

  唐朝是一个美到极致的时代,它孕育了无数瑰丽的灵魂。世事纷乱,尘埃烦忧,宿命逼走了一个注定出走的男人,这个人的名字叫李白。

  李白的性格傲岸,不为权贵为容,曾一度写下许多抨击帝王权贵,抨击荒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

  李白作为一位大诗人,事业心非常强,他渴望进入朝廷工作成为公务员,像姜尚、伊尹那样在朝廷中有一番作为,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天宝三年,李白写下《行路难三首》。

  这三首诗抒写了李白在仕途道路上遭遇挫折后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在思想上既不愿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其身的矛盾。正是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所激起的感情波涛使组诗气象非凡。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又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千古名篇。

  《行路难三首》如此优秀,但是,大多数人都只是熟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三》。因为《其一》流传最广,最为经典,而且入选初中语文教材。《其一》的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更是安慰了古往今来无数失意之人,被后世奉为经典名言。

  而《其二》呢,因为和《其一》一样,都是在公元744年3月的时候,李白在长安友人的送行宴上所写,很多书收录了《其一》顺带收录《其二》,所以也有人知道这首诗。但《其三》呢,由于很多书不收录此诗,因此写作年代也无从考证,所以鲜为人知。但从其内容来看,写于《行路难》其一、其二之后则是肯定的。

image.png

  《行路难·其三》,不被很多书收录,或者是因为太过消极,与李白给人的洒脱豪放之气不合,认为这有损太白的形象。

  但我认为这正是李白的可贵之处。人一生,谁没有欲求,谁没有绝望?但能直面自己的欲求与绝望的有几人?能将欲求与绝望升华为诗的又有几人?!

  《行路难》(其三)确实消沉,但消沉之中自有无穷的力量在!敢写出自己的绝望,就是力量,能将绝望写得荡气回肠,那是伟大!

  《行路难·其三》

  【唐】李白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前四句言人生须含光混世,不务虚名。

  “有耳莫洗颍川水”指的是许由洗耳。许由,是尧舜时期的人,据说尧知道他是个贤达之人后,很想把君位传给许由,许由听了,一心只想淡泊名利,于是直接拒绝了,甚至逃到了登封的山里归隐起来。过了一阵,尧又派人找到他,想请他出任九州的长官,许由非常不愿意与世俗社会交往,于是他来到颖水边上,洗自己的耳朵,表明自己不愿意再听到这类的话,从此淡泊一生。

  “有口莫食首阳蕨”,意思是不要学伯夷和叔齐隐居采摘野菜而食。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难!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

image.png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两句,李白说他不认同许由、伯夷、叔齐三位贤达的做法。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李白认为,既然您们都淡泊世间的这些功名利禄了,何必要以“洗耳”、“不食周粟”的形式来决绝于世呢?李白不但不认同前面三位贤达的做法,而且还有点讽刺他们的意味。

  中八句列举功成不退而殒身者,以为求功恋位者诫。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两句,李白表达了另外一个观点,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功成名就之后就必须及时隐退,否则就会有杀身之祸。“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种例子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不少见,这实在是所谓“帝王术”之中最丑恶、最冷酷、最自私的一面。

  接着“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四句,李白列举了伍子胥、屈原、陆机、李斯四个历史人物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且用他们死于非命的结局,来预见这即将到来的如吴亡、楚乱、八王之乱、秦末乱世来隐喻这所谓的“天宝盛世”。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两句,李白再次用到陆机、李斯两个人的典故,目的是想讽刺他们贪恋功名利禄,不及时隐退,乃至招来杀身之祸。

image.png

  最后四句李白赞成张翰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渴望潇洒自在过一生。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两句里,李白说他最欣赏的还是吴中的张翰,他本是西晋的大司马,感受到祸乱方兴的时候。一日,他看到秋风吹起,甚是想念家乡,更想念家乡的鲈鱼,菰菜和莼羹,于是便写了一首诗:“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趁着这个机缘,张翰便告老还乡,功成而退,真是有大智慧之人。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两句里,李白认为,人生在世,正如一杯浊酒,活着的时候就应当尽情享受,何须在意身后千年后的虚名呢,这两句最终表达了李白豁达而潇洒的个性。

  李白《行路难其三》,一篇之意三层而两折。言虚名无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则须及时退身,一为避祸,二求适意自由。这是李白人生哲学的基调。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真是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