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杜甫晚年时期所作,表现出忧国伤时的沉痛感情
杜甫的一生十分坎坷,早年时期家道中落,中年时期仕途不畅,晚年时期又赶上了安史之乱,家破人亡、颠沛流离。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杜甫晚年时期所作《野望》吧。
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晚年的杜甫在友人的资助下,终于结束了长年的奔波无定,在成都郊外盖起了一间草堂。在经受了多年的战乱后,生活暂时得到安定,妻儿老小相聚一起,重获了天伦之乐。在成都浣花草堂的那段日子,是他后半生最安逸闲适的岁月。“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杜甫,一生坎坷一生愁。从一个充满朝气的贵族少年,到一位心怀众生的沧桑老者,杜甫所经历的生活,远比唐朝其他诗人更加真实。他游走在大唐的水深火热之中,却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在长安整整困守了十年,即使是“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也从未放弃心中的梦想。
因此,杜甫的一生始终都用一颗悲悯之心,来体会百姓的疾苦;用一双忧患的眼,来俯瞰家国的疮痍。而这一切,又都被他手中那一支诗笔所铭记。就在刚刚定居草堂不久的第二年,有一次,他在跃马出郊、极目远眺时,不禁想起了国家的时局和兄弟的离散,因而百感交集、黯然神伤,再也无法抑制心中之情,提笔疾书,以《野望》为题,写下了一首唐诗中的千古名作。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
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
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
不堪人事日萧条。
在这首《野望》里,诗人杜甫出城野望,表面上一派清旖景色,潜藏在下面的却是海内风尘。忧国伤时,想起诸弟们流离分散,自己孓然身在天涯,未来就更见艰危,表现出一种沉痛的感情。
诗的首联“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两句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景色。西山白雪皑皑重兵三城戍守,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西山”在成都西,因主峰终年积雪,故以“白雪”形容。“三城”,松、维、保三州,(在今四川松潘、理县一带),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南浦,南郊外水滨。清江,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颔联“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两句由野望联想到兄弟的离散和孤身浪迹天涯。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颈联“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当时杜甫已年近五十,在平均寿命不高的古代,算是迟暮之年,又兼疾病缠身,更令他伤感的是,大半生已过,而他却未能为国尽忠,为百姓谋福,“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梦想离他越来越遥远。所以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尾联“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两句写野望的方式和对家国的深沉忧虑。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本来是想排遣心中愁苦、放松心情的,不料,眼目所及之处,尽是萧条荒凉的景象,于是,爱国爱民的思想,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结集心头。他特别为“迟暮” “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杜甫的爱国意识,跳动诗行,撞击着读者心灵的窗扉。
这首诗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很能体现杜甫精神,是他晚年心情的真实写照,被誉为《唐诗三百首》最催人泪下的一首诗!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尾联才点明这种变化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元朝诗论家方回评价这首诗“格律高耸,意气悲壮。唐人无能及之者”,我深以为然。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