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香积寺》王维所作,记述自己一次入山寻访香积寺的经历和感悟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曾担任尚书右丞,时人称之为“王右丞”,他是盛唐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开创了水墨山水画派,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为笃信佛教,后世称之为“诗佛”。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王维所作的《过香积寺》吧。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天天为生计忙忙碌碌,一天到晚奔波操劳,渐渐地没有了自己的思维,浮躁的心占据了全部,理想信念统统抛置云外。如何消除这样浮躁的生活?王维《过香积寺》是这样说的: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王维说,不知香积寺在哪座山中,走了数里,就进入了白云缭绕的山峰。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山中泉水撞击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得寒冷。日暮时分,独自在空寂的潭边,安禅人定以治伏尘俗的毒龙。
王维这首《过香积寺》,是记述自己一次入山寻访香积寺的经历和感悟。此诗也历来为人称道,不失其“诗佛”之谓。山林的景状,处处皆相似,心中的禅悟,则是王维独得。既得之于心,则可写入诗,也可不必写入诗。写成诗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只是为了记述那次的经历和感悟,是写给自己的。不求人赏,也不求人知,是真性情,可知其兴味。如果是刻意而作,自矜标高,则是自降格调,也会让人怀疑诗中“安禅制毒龙”的行为,只是虚伪矫作。读这首诗,只觉其真,可见是有意无意之间为自己而作。
这首诗的第一句“不知香积寺”写作者既然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足见诗人的洒脱不羁。第二句“数里入云峰。”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第三、四句(颔联)“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两句描绘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古木夹道,寂无人迹,忽闻钟声自林霭传来,却仍不知寺在何处。这两笔从视觉到听觉、以动衬静,生动地表现出山的深幽,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这里,“何处” 与“无人”对偶 ,又遥应开篇的“不知”,将一种幽远深奥、缥渺莫测、令人迷惘讶异的意境氛围渲染得出神入化,如在眼前。
第五、六(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仍然是描绘环境的幽冷,但手法和上二句不同,写声写色,逼真如画,堪称名句。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粗看极谬,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不能不"冷"。
第七、八(尾联)“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两句,写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但仍然不写寺中景物,而是写寺外清漂的空旷幽寂 ,潭岸的曲折深僻,僧人的安禅入定。这里的“安禅”是佛家语,指佛徒安静地打坐,身心安然入于静思凝虑万念俱寂之境。这里的“制毒龙”是佛家故事,说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条毒龙害人,被佛教高僧以无边佛法制服,这里比喻佛法可以克制人心中的一切世俗杂念和妄想。
我们读到这里,不由得让人想起禅宗里两种悟道途径——渐悟和顿悟。神秀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强调的是修行的策略;慧能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强调的是修行的境界。
大多数人是达不到慧能的境界的。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佛王维也一样,他也是要需要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遏制妄念,修炼正念,达到清虚清净的理想境界。史书上说他晚年“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 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当时禅宗正兴盛起来,他和禅门大德如神会等交好,学佛日加精进,禅悟境界更深。
诗人王维寻访香积寺所体会到的境界,正是浮躁的我们所向往的。那么,怎么样才能够做到呢?王维说是“安禅入定”。“安禅入定”能克服心中的妄念,领悟高深的禅理,到达内心清净的境界。但,这里不是让你信佛念经,是想让你学习这样的方式,天天临睡前静下心来,排除杂念,拥有自己独特的机会来思考,思想自己所关心的事情,这样就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心智,拒绝浮躁的心理,以便更好的享受生活。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