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氏女》韦应物送女出嫁时所作,表达舍不得女儿远嫁的伤感之情

  韦应物,字义博,是唐朝官员,也是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他的诗风澄澹精致,对后世影响深远。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韦应物所作的《送杨氏女》吧。

  唐朝是一个盛产诗人的时代。如,潇洒不羁的诗仙李白,忧郁现实的诗圣杜甫,诗风诡谲的诗鬼李贺,边塞有岑参,田园则有王维、孟浩然……另外,在唐代,同样擅长写田园诗的,文学造诣与王维、孟浩然齐名的,还有韦应物。

  提起韦应物,可能很多人略感茫然,但是提起他的成名句“野渡无人舟自横”,大多数人都会有印象。或许是因为他擅长田园派,也或许是这一句充满乡野气息的名句,提起他,人们总会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隐士形象。

image.png

  但事实上,韦应物不仅出身于唐初关中第一望族,还曾担任过唐玄宗的侍卫。据《旧唐书》记载:“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韦应物的高祖是韦挺,刑部尚书;曾祖是韦待价,武则天时代的宰相;祖父是韦令仪,凉州都督。早在北周,他们家就是大家族,属于北周名将韦孝宽之兄逍遥公韦夐之后。

  在如此显赫的家族背景庇护下,韦应物自小就有恃无恐,不学无术,纵情声色,横行霸道,十足“古惑仔”架势。他写的《逢杨开府》就记录着自己的过往:“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写自己横行乡里,不仅家里藏着亡命之徒,而且白天赌博,晚上偷情,还没有人敢举报敢抓。

  可惜,天道好轮回,善恶终有报——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玄宗自顾不暇,自然没办法继续纵着他,韦氏宗族也逐渐没落,没有了任何倚仗的韦应物,终于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于是开始修身养性,立志读书,到了代宗继位之后,终于凭真才实学当上了洛阳丞,这时韦应物28岁。

image.png

  之后,韦应物的生活尽管还遇到很多坎坷,但总算比较稳定。只可惜到了他41岁的时候,陪他熬过了安史之乱、仕途坎坷、经济困难的妻子元苹撒手人寰。韦应物悲痛欲绝,亲手为妻子写下《故夫人河南元氏墓志铭》以及十几首悼亡诗,对元苹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和痛惜。

  妻子元苹走了,只留下一对年幼的女儿和韦应物相依为命。韦应物陪伴着自己女儿一路长大的,父女的感情很深。于是,当大女儿要出嫁时,韦应物作为一个父亲,想到女儿将要远嫁他乡,路途遥远,以后要见面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十分不舍和万分悲痛,所以在临别之际,写下了一首《送杨氏女》送给女儿,感人肺腑。

  《送杨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韦应物说,我整日忧郁而悲悲戚戚,女儿就要出嫁遥远地方。今天她要远行去做新娘,乘坐轻舟沿江逆流而上。

  韦应物说,你姐妹自幼尝尽失母苦,念此我就加倍慈柔抚养。妹妹从小全靠姐姐养育,今日两人作别泪泣成行。面对此情景我内心郁结,女大当嫁你也难得再留。

  韦应物说,你自小缺少慈母的教训,侍奉婆婆的事令我担忧。幸好依仗你夫家好门第,信任怜恤不挑剔你过失。安贫乐俭是我一贯崇尚,嫁妆岂能做到周全丰厚。望你孝敬长辈遵守妇道,仪容举止都要符合潮流。

image.png

  韦应物说,今晨我们父女就要离别,再见到你不知什么时候。闲居时忧伤能自我排遣,临别感伤情绪一发难收。回到家中看到孤单小女,悲哀泪水沿着帽带滚流。

  这是一首送女出嫁的好诗。杨氏女就是韦应物大女儿,因嫁的是当时的大理评事杨凌,按照古代的风俗讲究,故被称作杨氏女。

  首四句“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点明女儿即将远嫁了,作者不舍而又无奈心情。接着六句“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写作者回忆女儿的成长过程,再次表达了对女儿的不舍之情。

  接着八句“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写作者教导女儿嫁与人妻后,要尽心尽力侍奉公婆丈夫,要勤俭持家,要遵守妇道,不要有不符合潮流的言行举止。最后六句“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作者再次表达舍不得女儿远嫁的伤感之情。

  都说父爱无言,凝重如山,但也有细腻柔情。如韦应物,教育子女细致用心,爱护子女从不缺位。女儿就要出嫁了,临行前,他没有所谓的霸气和豪言,有的只是设身处地的为女儿着想,和对女儿的谆谆教诲。韦应物的这首《送杨氏女》论用典、遣词或许算不得是一首极好的诗,但因为言辞诚恳,感情真诚,一千多年以后,依然让人能感受到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情真意切,慈父之爱,骨肉之情,所以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