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晏殊所作,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晏殊,字同叔,北宋年间最为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自幼聪慧,是婉约派词人,擅长小令,与第七子晏几道合称“二宴“,与欧阳修合称“宴欧”,在词史中起到承先启后的作用,被誉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晏殊所作的《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吧。
你十四岁的时候在干什么?我想大多数人都一样,上中学呗,还能干什么?但是天才总是发于少年,有的人十四岁的时候已经走向人生巅峰了!比如北宋名臣、著名文学家、词人——晏殊。
公元991年,晏殊出生在抚州临川。他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他的父亲只是抚州府的一个手力节级。他从小聪慧过人,5岁能诗,7岁就熟读四书五经,是知名的小神童。1004年,江南按抚张知白听闻晏殊的才名,大为称奇,极力举荐其进京。次年,14岁的晏殊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参加了殿试。在考场上,他从容作答,援笔立成,被赐同进士出身。
对于这个天才少年晏殊,宋真宗很是好奇,决定亲自考考他。据说,当宋真宗选了一题给晏殊作答时,晏殊却对皇上说:这题我刚做过,您换一道吧。宋真宗听了十分高兴, 觉得晏殊很诚实,立刻刮目相看,于是年仅14岁的晏殊,正式进入秘书省上班去了。
虽说晏殊参加工作了,但还没到发工资的时候,于是手头上有点拮据,没有多余的钱去交际去参加灯红酒绿的活动,从官衙回来,就只能在住所闭门研读了。宋真宗听到这件事,倍觉可贵,于是将晏殊选拔为太子的老师。
晏殊得到这样的提拔,很是受宠若惊,马上当到宋真宗那里去谢恩。皇上则夸奖他不喜游宴,是一个好青年。没想到晏殊回答道:“我不去宴饮,是因为我没有钱,如果我有钱,我也会参加这样的活动。”真宗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觉得这个青年实诚得实在可爱。
在接下来的宦途中,凭借出色的才华和本性中的素朴淳厚,晏殊如鱼得水,一路高升。但他并没有因此膨胀,反而低调奢华有内涵,他从不炫耀,即使参加宴会娱乐,也会在一旁静静的看着,思考自己的事情,为国家培养人才,为社稷贡献才智。除此之外,晏殊还是一位非常有思想和深度的词人,他对人生的思考都体现在他的词中。
有一次,晏殊一次出外游湖,这时正值光芒万丈的夏天,晏殊感受着人世间的生机勃勃,感受到万物向荣的欣喜,于是意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豪迈而豁达的《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
“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浅欢风日好。齐揭调。神仙一曲渔家傲。
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莫惜醉来开口笑。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
晏殊说,在一片动听响亮的画鼓声中,人们不知已经过去了整日。不像那易逝的时间,只会让人渐渐地老去。能享受短暂的欢乐时光,及时发现风光的无限美好。一齐放声歌唱。就是一曲美妙动人的《渔歌子》。
碧绿清澈的湖水悠远无尽,澄澈的天空缥缈绵长。人生又怎会一直停留在少年时代。不要惋惜那醉后的开怀大笑。需要知道的是。人间的万事是永远不会结束的。
这首词的上片叹昏晨交替,光阴匆促,而归结到乐观潇洒地面对人生。首句“画鼓声中昏又晓”,人们在一片画鼓声中,由黄昏而达旦,真有点儿快乐不知时间过。“昏又晓”,黑夜与白天的更迭,形象表达时间的消逝。然而,“时光只解催人老”,时光不管你快乐与忧愁,只懂得催促人走向衰老 所以要“求得浅欢风日好”,及时地行乐,莫负光阴。
下片言天高水长、少年短暂,应向醉酒笑傲,求得摆脱人事纷扰。“浮生”句承“时光”而来,“开口笑”与“神仙一曲”相应。“浮生岂得长年少”、“莫惜醉来开口笑”再一次反复强调,抒发时光易逝、行乐须及时的感慨。全首词直白地倾泄人生感喟。
总的来说,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还是限于魏晋时期开始的对于生命的思考,那时候人们的结论就是“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到了北宋晏殊,结论依然是“莫惜醉来开口笑”。从中可以看出,文人们对于生命本身的思考并不多,很早的就接触到了终极,然后也就没有然后了。
自古以来文人的价值观,就在及时行乐和建功立业上面徘徊着,至于更深处的东西,除却先秦时期的老子,几乎没有人思考过,这一点是我国历史与西方很大的不同之处,掌握着知识的人只知道“学而优则仕”,丝毫不去关心其他的方方面面,近代的衰落,也算是历史的定数吧。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