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煤炭》于谦所作,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历史上的于谦是个鼎鼎有名的明代大臣、民族英雄,他在文学方面也颇有成就,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于谦所作的《咏煤炭》吧。
据说,于谦的爱国情怀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于谦一生都在家里恭恭敬敬地供奉文天祥的遗像和牌位,就像供奉自己于家的祖先一样,甚至比供奉自家的祖先还要虔诚。
据传于谦出生前的那个晚上,他的父亲于仁做一个梦,梦见一个绯袍金幞的神对他说:我感动于你们于家对我的供奉,也感动于你们于家一门忠义,所以我文天祥打算转世投胎,来做你们于家的子嗣。于仁听了这话,大吃一惊,赶快口称逊谢,说不敢当。但梦中那位金神说完转眼就不见了。于仁醒来不久,于谦就出生了。而于仁之所以给孩子起名叫“谦”,就是“以志梦中逊谢之意”。就是说对于文丞相的盛意,他心里还一直惴惴受之不安。
此后,于谦的爱国情怀就伴随着他一生,他的《咏煤炭》就表明了这一点: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这首诗,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于谦的爱国情怀,更加体现在行动上。
公元1449年,即明正统十四年,瓦剌太师也先侵犯明朝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亲率大军出征。结果,明军兵败土木堡,明英宗被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被瓦剌人俘虏后,瓦剌大军直逼北京城下,瓦剌首领也先希望利用手里的英宗皇帝,要挟大明而取得更大的利。但是留守京城的于谦,临危不乱,力排众议,主张拥立新君,断绝瓦剌人的念头,于谦拥立明英宗异母弟朱祁钰做了皇帝(即明代宗)。
这位新皇帝没让大家失望,带领大家一起抗击外敌。于是在君臣共同努力下,明军打得瓦剌人退回了蒙古。最终保住了北京城,也保住了大明江山,也使得于谦功成名就,因为“爱国”名留青史。
也因为这样,于谦断了某些人的升迁之路、发财之路,成了某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总在等机会整于谦。
话说,又过了几年,瓦剌首领也先看到拿着英宗在手里也没有多少价值,不如放回去让他们窝里斗。英宗回来后,代宗依旧掌权,英宗退居二线,也有人说是被软禁了。
后来英宗的拥趸,于谦的对头,称代宗病重,复辟成功。之后,于谦被作为乱臣贼子处死,一代忠良,就惨死在自己人手里。英宗也不想想,没有于谦、没有代宗,大明都玩完了,你还能复个“屁”!
于谦拥立新君,自然受到很多“正派”人士,特别是利益受损者的反对。一旦小人得志,自己势必变成阶下囚、刀下鬼。于谦大约是在立春这天,想到自己一片丹心为国,但是最终可能不能善终尽孝,所以不禁泪流,提笔写下了这首《立春日感怀》: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于谦说,一年年过去,白头发不断添新,戎马匆匆里,又一个春天来临。为了什么事长久留我在边塞?岁月太无情,年纪从来不饶人。念念不忘是一片忠心报祖国,想起尊亲来便不禁双泪直淋。孤独的情怀激动得难以排遣,就凑个五辛盘,聊应新春节景。
这首诗,情感真挚,言语质朴,感人至深。诗中既有岁月催人老的无奈,又有对国家的一腔忠诚,还有对家人的无比思念,字字句句催人泪下。让我们在泪光中深切体会到这位悲催英雄的爱国情怀!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