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南朝宋鲍照所作,讲述怀才不遇的无奈与不甘
鲍照,字明远,南宋朝时期文学家,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与北周庾信齐名,二人合称“鲍庾” ,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鲍照所作的《拟行路难·其四》吧。
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曾这样总结人情社会:人们贫贱就会谄媚,讨好别人;富贵就会骄傲蛮横,觉得高人一等。但孔子告诉他说,“贫而乐,富而好礼。”意思是说:“要在清苦的生活中也能找到满足和快乐,当你解决了物质层面的需求后,还能主动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这种过人的品质,不凡的追求和自觉,豁达高远的人生境界,或许是我们这一生要去学习的。因为穷达自有命,各有各的福。
有个例子,在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曹雪芹曾用淡而弥永的笔触,为我们描述过一个很动人的故事。书中第四十回,讲了两个长寿老人的相遇相识——贾母和刘姥姥。一个是豪门巨富,一个是清贫农家,两人身份十分悬殊。然而,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生安排,在贾母和刘姥姥的相处中却全然看不到鄙夷与谄媚,这两个聪明的老人,用各自的处世智慧,彼此成全,都给对方带来了不少欢乐。这个例子为我们阐释了“穷达自有命,各有各的福”这个道理。
这个道理,南北朝的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也说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鲍照说,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这是一首比较早的讲“怀才不遇”的诗。《拟行路难》的主旨是抒发当时底层文人没有上升空间,却又无力改变这一现实的苦闷烦愁。那么为什么鲍照会有这种感觉呢?因为两点,第一他出身寒门,在门阀政治时代,统治阶级铁板一块,寒门弟子是无法真正突破上升的。第二,他有文化、有文采,所以有野心,想当官,想出人头地,想为天下苍生做事。
鲍照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人,说到这个鲍照,那可绝对是南朝的异类,在那个温润的王朝中,他总是不合时宜地站出来说一些本不该他说的话,又写一些本不该他写的诗,所以他脚下的路就比别人更加的难走,所以他兜兜转转,总是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合适定位。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永远透露出一股不甘人后,却又无可奈何的情绪。
鲍照空有一腔热情和才学,却无法施展,在万般无奈之下,寄情于诗文,只有诗文才不分贵贱,诗人用他所拥有的无坚不摧的悲悯和包容情怀,写下一首又一首诗歌,一篇又一篇文章,咏叹着人生的苦闷,吟唱着世事的无情和冷酷。
由于他很能写,乃至名声大噪。与谢灵运、颜延之一起被合称“元嘉三大家”。这其中,鲍照留下来作品最多,南朝乐府集里六百多首诗,鲍照占了三分之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能不太熟悉,但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一点都不低,在隋唐之际名声也非常大。唐朝的大诗人最崇拜的就是鲍照、谢朓、谢灵运。
然而,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命运却十分悲惨。鲍照因为出生贫贱,仕途无望,所以只能依附临海王刘子顼,任前军参军。后来刘子顼作乱,鲍照却不幸被乱兵所杀,死时只有51岁。一个伟大的诗人死在了战场上。《拟行路难》,难了一辈子,鲍照的一生,都是在仕途上艰难寻路,最终还是身不由己地消失在乱世洪流之中。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