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李清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临江仙》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 )初春,是胡马饮河、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李清照的这首《临江仙》词,不单是她个人的悲叹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恢复中原人的心情。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庭院很深很深,不知有多少层深,云雾缭绕的楼阁门窗经常关闭。

image.png

  起韵首句用欧阳修《蝶恋花》词首韵“庭院深深深几许”全句,连叠三个“深”字,是比兴之作。其时,主和、逃窜、投降,是高宗的三个步骤、权奸当道,天罗地网,无人敢言兵,爱国志士,只有忍气吞声,深藏不出。词人借用欧阳文忠公三个“深”字,是隐喻,是史笔。首韵的第二句“云窗雾阁常扃”,再加强“深”的意境,“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孤寂之心,忧愤之情,跃然纸上。

  “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上片后三句是说,骋目四望,只见柳梢返青和梅枝吐蕊的景象越来越分明了。在古秣陵城的周围,树木渐绿,宣告春天已经归来,但我却无家可归,看来要老死建康城了。

  “柳梢梅萼渐分明”,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线,着一“渐”字,为下文结拍点睛之笔“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铺叙,合时、地而成境界。“春归”,时间概念;“秣陵树”空间概念。意谓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来临了;“人老”,“老”字,时间概念,“建康城”空间概念,痛北人将老死南方,结合时空创造出悲痛欲绝的境界。上片纯用“引古”、“比兴”的手法 ,结构严密,转换排奡,波澜起伏,不是大手笔是不能做到的。

  上片以“境界”胜,下片则直抒胸臆,以言情胜。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下片前两句是说,忆往昔多少回吟赏风月,饮酒作诗,那是多么幸福啊,而如今却人已老去,什么事也做不成了!

  今昔对比,无限感喟。建炎之初李清照写了许多语悲意明的政治诗,希望朝廷以社稷苍生为重,谁知中原恢复大业竟至蹉跎。词人面对着南渡偏安的悲剧,既伤北宋之亡,又痛平生所业尽付东流,百感交集。

  “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结尾三句是说,还有谁会怜悯你的憔悴与衰败?元宵试灯也好,踏雪赏景也好,都没有这份心情了。

  此时宗泽已忧愤而卒,李纲也被挤罢官,谁来收拾这破碎的山河呢?全词煞拍“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以实写结。元宵在北宋是万民同乐的灯节,试灯,是北宋官民预赏灯节之俗,今则“试灯无意思”;李清照初到建康,踏雪登石头城,北望中原,而今大势已去,恢复无望,而金兵的气焰日益嚣张。煞拍写的是残酷的现实,令人掩卷唏嘘。

  这首《临江仙》的内容,不是闺情,而是史诗。南渡以后,清照的词风,从清新俊逸,变为苍凉沉郁。南宋奸人横暴,文网极密,文士的处境,其身危,其心苦,不得不用比兴深微,曲折含蓄的笔法,来寄托故国之思,这种险恶的政治环境,使得李清照词的风格趋向曲折深隐。南宋辛弃疾、陆游、刘辰翁等爱国词人都同其词风,这是时代环境使然。

  ,不独与原作之沉郁浑厚不可同日而语,结拍语尽意尽,勉强凑合,尤为词家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