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琅琊深标二释子》韦应物所作,彰显出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与怀念
韦应物,字义博,是唐朝官员,也是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他的诗风澄澹精致,对后世影响深远。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韦应物所作的《怀琅琊深标二释子》吧。
世间人事,非常奇特,或人或事,难以捉摸。那些一味强求的,反而不得;那些心无挂碍的,水到渠成。真正是:命中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难强求。
唐朝是世间皇朝第一等奇妙的存在,那个时代里,红尘之中的优秀人物比夜空中的星星都要闪亮。有那青年强盗,洗心革面,终成帝国强将;有那少时护卫,改弦易辙,终成诗坛名家;前者代表郭元振,后者占先韦应物。
韦应物少年时代是皇家护卫,不知是否家传的,但命运转折的时候,根本不会与人商量。他青年抛弃职位,一头钻进书籍海洋,吞吐吸纳,果然焕然一新。不是改头换面,而是从心灵上变成另外一个。
今天,我们谁也不知当年,在韦应物身上到底发生过什么故事,让他能够走上另外一条人生旅途,焕发不一样的光彩。但读其诗作,却不禁为其优秀再三叹服。
《怀琅琊深标二释子》
【唐】韦应物
白云埋大壑,
阴崖滴夜泉。
应居西石室,
月照山苍然。
琅琊,山名,一在安徽,一在山东,此地所指,具体无法考察。深、标,则是法号,可能是诗人的和尚朋友深和标,两位法师隐居于琅琊山中。某个时间段,诗人忽然想起,与友人居住山中情境,于是情结散出,自然成诗。
“白云埋大壑,阴崖滴夜泉”,大壑,山中深沟;阴崖,背阳的山崖。白云若海涛,深山大沟仿佛飘浮在其间,若隐若现;山崖高万丈,泉水流泻而下,就像银珠散落。此中妙处,只在“埋”、“滴”二字,读来活灵活现,令人神往此间景色。
这两句对于景色的描绘,可谓极其细腻,仿佛一切即可浮现在人的眼前,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中间,难以自拔。然而,却必须明白,这一切都并非实景,也就是说不是诗人真正所见。此处,却是紧紧扣住诗题之中的那个“怀”字,乃是诗人所念所想出来的。
那么这样美妙的景物,到底来自于何处呢?原来,这个奇特的地方,正是诗人所怀想的两位和尚朋友所居之地:琅琊山。通过对“埋”和“滴”二字的提炼,精确描摹出深山大沟和山涧溪泉的特别之处,另外加深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应居西石室,月照山苍然”,在这里,诗人继续展开着自己的丰富联想。此时此刻,朋友们应当居住在靠近西面的石室中,因为打开窗户,就可以清晰地看见,夜空静寂,山月高悬,洒下皎洁月光,朦胧如纱,笼罩群山,杳然无声。
一个“应居”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昭示着诗人对友人所居之地的熟悉程度,如若不然,又怎么会连西边石室的极好位置都如此一清二楚呢?最大的可能,就是诗人曾经到过此处,也曾经居住过这里,所以连窗口所见什么样的景色,都能了如指掌。
诗人的所“怀”,其实都并非无的放矢,完全是站在现实的角度之上而来的。其笔下所描述的,无论是奇妙的景物,抑或是居住环境,都紧紧围绕着深、标两位落笔,正是通过这些细腻逼真的刻画,才彰显出来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思念,情真意切。
有人评价,认为此诗大有王维诗风,的确如此。文笔恬淡,恍若山间白云,悠然自在;情思闲远,恰似崖畔清泉,沉静漫漶;一切妙在萧散疏朗之间,而情致内敛,若有若无,惹人仔细品味,咀嚼再三,意境不凡。
情到深处,反而变淡。这种淡,是淡然,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没有世俗困扰,心若云起云散,自在舒适,无拘无束。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