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忧国忧民的一首词:《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宋孝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的秋天,这时的辛弃疾担任湖北转运副使。一天,他和好友马叔度一起畅游月波楼,马叔度诗兴大发,写下一词,辛弃疾于是也写了一首和词,即《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image.png

  辛弃疾在词中描写了与友人同游共饮的愉快,也描写了夜晚的美好景色,同时也展现了豪气干云的气概,然而,在词的末尾,辛弃疾却流露出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英雄难以用事的无奈,读来让人叹息。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上片从和友人同游写起,“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词人说,即便是好友很久没有到这里游赏过了,但是这里美丽的风景,似乎特意为好友保留着一样。词人接着又说,“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是说登楼赏月,只要内心舒适、心情愉快就行了,又何去在乎夜已经深了呢?

image.png

  开头这四句,虽然主要是记事,但是也表现了词人的感情。词人与友人同游,无疑是开心的,现在夜虽然已深,两人仍没有离开的意思,反而微醺的醉意,更让他们欣赏到了月波楼上的美景,“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明月皎皎,照在我们的胸怀上,我们的心胸就像雪一样透明洁白、像百川奔流一样浩荡。词人既是写景,又是写情,情景交融在一起,很美。

  上片末二句“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词人以极其夸张的豪迈精神,表现了自己与友人的雄心壮志,杜甫曾写道:“饮如长鲸吸百川”,豪迈之人痛饮,恰如鲸吞百川,剑气纵横,充满了豪情。

  下片重在抒情,但仍然以写景起笔,“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原野上月光浮动,夜色显得更加空旷邈远,一切景象都很清幽美丽。这样美丽的景象,即便是无酒,也应该醉了吧!可是,词人的心情却并没有这样美丽,酒后的失落,更加强烈。

  但,词人的忧愁,不是仕途的不顺,而是对祖国的忧伤,“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大好河山,还在金人的手中!南北尚未统一,这才是辛弃疾忧愁的地方,也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词人悲伤祖国没有统一,又想到岁月匆匆,英雄易老,那种悲凉之情,就更加沉重了。

  “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词人想到此处,心情更加凄凉了,气氛也从上片的雄迈豪壮一变而为凄凉了,其实词人说渐渐老去,不仅只有自己,还有朝中那些主战派的人士,他们老了,中原失地何时才能收复?遥遥无期罢了!

  词人满腔的愤恨和无可奈何,最终只化作悲凉地一声叹息,“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且去饮酒吧,这些事情说来说去也说不清楚!作者明知第二天头疼会更深,但依然去喝,其凄凉低沉,与上片“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的豪迈,形成了何其鲜明的对比!

  辛弃疾的这首词,可谓一波三折,写景形象生动,抒情真实感人,字里行间中,充满了对家国命运的担忧和英雄老矣的悲鸣,末尾以一种低沉悲凉的语气抒发感情,便更加让人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