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兴 其二》杜甫建成草堂后第二年所作,藏着诗人的家国情怀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世誉为“诗圣”,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杜甫所作的《漫兴 其二》吧。
人称“诗圣”的杜甫似乎总是“忧心忡忡”,但其“忧”的却是忧国忧民,与我等所“忧”的柴米油盐是截然不同的。
心境差异,情怀天壤;虽无是非,却有高低。人之为人的最大区别,就在此处。
没有谁强迫谁如何去度过短暂的一生,却因为各自人生理想树立的不同,最终的道路走向也是千差万别。在没有对他人伤害的根本上,任何人都有愉快生存着的理由。所谓“善恶”,不是立场,而是人性。
杜甫之所以被后人称“圣”,大抵与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是分不开的,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精神,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
《漫兴 其二》
【唐】杜甫
手种桃李非无主,
野老墙低还是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
夜来吹折数枝花。
《漫兴》一组七言绝句,共有九首,是杜甫大约写于建成草堂后的第二年,即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漫兴,据《冷斋诗话》:“漫兴当作漫与,言即景率意之作也。苏轼、黄庭坚、杨廷秀袭用之,俱押入语韵,姜尧章《蟋蟀词》与段复之词亦然。元以前未有读作兴字者,迨杨廉夫始作《漫兴》七言,妄云学杜,其徒吴复从而傅会之,于是世人尽改杜集之与为兴吴。”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手种,自家亲自栽种,与后面的“非无主”相应和。野老,自然是诗人自称,诗人曾写:“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哀江头》),可以佐证一二。桃树和李树,并非没有主人;院墙无论低矮与否,也是自己的家园。
这两句看似无意之极,其实却包含着无限深情,里面埋藏着诗人的家国情怀。这一切没有明晰说出来的话语,全部都掩饰在“还是家”这三个字中,读来轻松至极,情致却分外沉郁。那些没有说出口的,都是曾经用过心的。
诗人一生漂泊,居无定所,好不容易在朋友赞助之下,暂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屋;固然只是几间十分简陋的茅草屋,却终于能够庇护一家人,不用再去饮风餐雨,四处流浪。一颗饱经沧桑的心,似乎找到了栖息地。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恰似,恰如。春风做贼,夜晚时分悄悄来临,把开得正艳的花枝给吹断了几枝。“相欺得”三字简洁而普通,却把那些像春风一般的小人的嘴脸,刻画得栩栩如生。生活乱如麻,谁的身边不会遇上几个笑面虎。
诗人终究是居安思危的。即便现实能够得到片刻的安宁生活,即使是在享受清平乐的寻常日子里,目光也依旧在关注着周围,内心也始终没有逃避现实,仍然坚持心怀天下,深陷于忧国忧民的情绪之中无法自拔。
此处的“春风”可以理解成自然界的天然一段风情,更可另外作出一番阐释,是人世间外界对诗人生活的诸多影响力。它是有巨大的危害性的,诗人没有细说,或者明说,而是含蓄地指出“吹折数枝花”,以此来表露着自己的担心和忧虑。
对于杜甫的诗,解教者,往往喜欢向“家国情怀”方面靠拢,笔者当然也不能例外。然而,事实上,对于诗歌作品而言,有时候,美好的作品最爱讲究的恰恰是一个“情”字。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情景交融,是诗家追求的方向。
可是过犹不及也。比如对于本诗,我宁愿大家把诗人当作“普通人”来对待,可以去更好地体会诗歌背后的自然情怀,不与人文生拉硬扯上关系。一字一句皆关情,妙意就在自然处。毕竟,生活不会总是“刀光剑影”,也不仅仅是“剑拔弩张”,更多的还是“寻常巷陌”和“烟雨人家”的平淡时光。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