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晚年的一首佳作,朴实无华堪称经典

  唐肃宗上元元年,即公元760年,杜甫终于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定居了下来。就在几个月前,他还在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了流亡的生涯,更让他对安定的生活充满了渴望,在朋友资助下,他来到了蜀州这片尚未被战乱骚扰的富庶之地。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颠沛流离和战乱之苦后,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栖身的地方,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可想而知,杜甫的内心是多么快乐和满足。

  一、那个初夏终于不再流离

  这年初夏,杜甫在江边散步,看到江水曲折、水木清幽,浣花溪畔的景色别样美好,诗人不禁欣喜之极,于是提笔描绘了一幅细腻而生动的田园生活图,这便是《江村》一诗,诗中,杜甫为我们描绘了宁静祥和的气氛、优美恬淡的景物、乡村生活的闲适,更将诗人内心的欣然之感,以细腻的语言娓娓道来,无限美好。

  杜甫的诗歌,一直都是以“悲”为主。沉郁顿挫,是后人对他诗歌特点的高度凝练,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一旦确定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大理想,就注定了操劳的命运、悲苦的生活,“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堪称是杜甫最真实的写照。的确,自安史之乱以来,杜甫几乎没有笑过,流、离,几乎成为了他生命的主旋律。

  少数几次欣慰的时刻,也是充满了对家国命运的共情,“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喜慰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听闻安史之乱被扑灭后的狂喜,那么《江村》便是颠沛流离之后,能够片刻栖息的安乐。《江村》中的主旋律是安宁、平淡,和所有经历过战乱的人一样,杜甫没有了大喜大悲,只有平平淡淡的真。他说: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二、清江一曲便是真

  初夏时节,一条曲曲折折的江水,环抱着村子,日日夜夜流淌不息,河水清冽,水草丰茂,时有游鱼在水中戏耍,整个村庄,在这江水的环绕下,显得分外清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一曲清江所代表的,是安宁和清幽,是战乱之外的平淡和适意。

  杜甫笔下的清江,无疑便是草堂边上的浣花溪,以“清”形容,足见诗人对它的喜爱,另外,杜甫是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溪水的顽皮可爱。事事皆幽,是经历过颠沛流离的人,才想要的真淳之境。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更是令人欣喜无限的景象。看,草堂才刚建成不久,便有顽皮的燕子在房梁上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犹如一群顽皮的孩子,继续跟着诗人的步伐,视野转到江边之后,又看到对对白鸥,或前或后,或远或近,追逐打闹,真如一对对相亲相爱的情侣呢!

  看到这样一番景象,相信任何人都会悠然忘机,把烦恼全都抛到江水中了吧!

  既然物都如此清幽绝伦了,那么人事自然也称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诗人来到家门前,看到老伴正坐在树荫之下,在纸上画棋为乐,耳中听得叮叮当当的捶打声,原来是小儿子在认真地敲打一根细针,想要自己做成个鱼钩。画纸为棋的憨态,一见可亲,稚子敲针的可爱,殊为无邪。

image.png

  诗人在颔联、颈联中所见之物态、人事,本是平常乡村中最常见之景,但是对于杜甫这种经历过安史之乱、数年颠沛生活的人来说,这些景象,真实少有的安宁和福气,“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之后,这样的平平淡淡景象,反而成为最为温馨的时刻。原来,杜甫笔下描写的,是和平啊!

  对于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越是普通的生活,往往越是感人,而经历过岁月沧桑的人,也一定能对此产生共鸣,所以杜甫的诗,年纪越大,读起来越有味道。很多人年轻时爱李白,因为飘逸潇洒,符合青春的张扬,但年纪渐大以后,便更爱杜甫,因为他笔下所写,更像是普通人的人生和感情。

  尾联是杜甫的感慨,“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由眼前的宁静祥和,诗人发出这样的感慨:有老友赠送给我粮食和一些俸禄,我的生活还有什么其他可追求的呢?表面看来,这是诗人的庆幸和喜乐,但如果我们了解杜甫的生平,便能感受到这里面不知潜藏着多少辛酸和悲苦。

image.png

  年轻时的杜甫,志向远大,“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即便是落第之后,也充满了自信和阳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是,辗转数十个春秋过去了,人到晚年,杜甫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反而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只求一蔬一饭,便觉安定欣喜,这如何不令人为之落泪?

  三、“多病所需惟药物”还是“但有故人供禄米”

  关于尾联的上半句,还有一种版本为: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两种版本,到底孰优孰劣,后人一直议论不休。有人认为,“多病所需惟药物”较好一些,因为经历了动荡之后,杜甫终于在蜀中安定了下来,这时诗人想到自己年老多病,最需要的,自然是相应的药物,倘若能满足这样微薄的希望,那么自己卑微的身躯又有什么的可求呢?但这无疑也是一种奢望,因为在乱世之中,人命如草芥,即便拥有药物,也无法就能保证明天没有意外。读至此处,我们不禁要为杜甫艰辛的生活而洒下同情的泪水。

  也有人认为,“但有故人供禄米”较好一些,因为杜甫在蜀中安定的生活,都是拜朋友所赐,对于杜甫这样胸有大志的人来说,这种情绪,与其说是庆幸,不如说是一种无奈和辛酸,是一个男人浮沉半生之后,对生活的低头。更何况,即便是这样的馈赠,也是不稳定的,一旦朋友离开,自己可能又会陷入困境,对前途的担忧,对命运的伤感,都折磨着杜甫的内心。

  所以,如果从感情上来说,“但有故人供禄米”似乎更符合晚年杜甫的心境,那种悲喜交加的复杂情绪,那种无可奈何的酸楚,那种经历了颠沛流离,终于安定后的痛定思痛,都显得更加感人,另外,从平仄与对仗上来说,也是这一句更好一点。

  四、繁华落尽见真淳

  杜甫这首《江村》,虽然朴实无华,但在艺术上也有其独特之处,总结前人的论述,有三大点是可以肯定的:

  第一,是全诗前后紧凑,处处有照应和联络。比如,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钓钩,与长夏、清江相呼应,去与来,亲与近,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用词炼字,都有相互间的联系,读来流畅欢快,十分放松,自有农村田园生活的乐趣。

  第二,是用复字但不犯复。颔联有复字,这本是律诗中的禁忌,首联中,江、村两字各用了两次,虽然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但一般人也尽量避免用复字,然而,高手总是在格律之下写作又不拘于格律,杜甫炉火纯青的写诗技艺,便是如此,读来反而有种轻快俊逸的感觉。

  第三,是结句的余味。杜甫的诗歌,尤其是咏怀诗,多用耐人寻味的句子结尾,此处也有这种感觉,诗人本来是写乡村闲适的心情,但是到最后,也不禁吐露出落寞凄凉之感,“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当真是其写照。

  但总体来看,杜甫这首诗,写法严谨而又自然生动,语言虽然朴素,但字句精炼,刻画细致入微,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堪称经典。后世无数读者和评论家,都对此诗表示了高度赞评,如,《杜诗说》中表示,“杜律不难于老健,而难于轻松,此诗见潇洒流逸之致”;《杜诗镜铨》中“诗亦潇洒清真,遂开宋派”;《唐七律选》中“宋人第以五、六击节,而不知前四之妙”,等等,赞誉不可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