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的一首散曲,道尽了封建王朝的兴亡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散曲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这是元朝张养浩的一首散曲《潼关怀古》,这首散曲的背景是当时陕西大旱,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负责陕西的赈灾,到达陕西之后张养浩看见遍地的灾民,然后由衷写的一首散曲。
这首散曲的前面三句都是在怀古,陕西在汉唐时期是作为京畿,是国家的中心所在,而现在遍地灾民,当时的宫阙都已经没了。唯有留下的就是一代代的百姓,不论天下兴盛,还是天下战乱不休,最后苦的都是百姓。
这首散曲道尽了封建王朝兴亡的根本原因,这个原因就是百姓,出自《荀子》当中的一句话“水能载舟、水能覆舟”这一句话在当时已经说明了百姓才是天下的最根本。这里的百姓只是指着士农工商四民中的农。
因为只有农民才是靠地吃饭,种地就是要靠天,年景好多收一点粮食,年景不好就是灾年,再是遇到大灾之年更是颗粒无收。如果遇到朝廷清明,还会及时赈灾,百姓还能有一部分活下来,如果遇到朝廷末年,这些百姓为了生存就只能揭竿而起。
这也是一代代王朝更替的根本原因,从秦朝到清朝,这么多朝代的更替中无不是百姓活不下去之后揭竿而起,最后从星星之火到可以燎原之势,再被有心的权贵利用,最终换一个家族坐江山,很少有百姓能够上位。
这原因仅仅都是大多数的百姓揭竿而起的原因都是为了活下去,战死总比活活而死的好。比如隋末唐初的时候,在线起来推翻隋朝的军队是农民起义军,是百姓不看压迫揭竿而起,但是最后摘桃子的还是李唐代表的关陇贵族。
百姓是只要有饭吃就不会有怨言的,就这么一点点的要求,纵观几千年都没有满足过,战乱时期,流离失所,朝不保夕。国建安定之时也要服兵役、劳逸,并且还要缴纳各种苛捐杂税,不像是现在的老百姓,在国家取消农业税之后,生活都变得越来越好。
在古代,税收的大头都是从种地的老百姓身上吸取,并且达官贵人都是不需要缴纳赋税,到了明清时期,官员有功名的人,更是潇洒,不光不要缴纳税收,更是使用各种方法来获得百姓仅有的土地。
让百姓不光要缴纳国家的税收,还有供养这些达官贵人,百姓的苦,是不论王朝的兴盛还是衰亡都存在的。如果让百姓自己选择的话,百姓肯定愿意生活在太平之时,虽然苛捐杂税繁多,还要服役,但是毕竟可以老实的种田活下去。
如果国家亡了,则百姓没办法安心种田,只能随波逐流,生命不知道到哪天为止。从王朝建立开始就开始剥削压榨百姓,一直到百姓再也承受不住这样的苦难之后,揭竿而起推翻这个王朝,所以笔者认为,张养浩的这首散曲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真是道尽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兴亡史。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