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的一首送别诗,写出了怎样的感情?
诗歌是非常凝练的语言艺术,要求言少意丰,而又情韵深长。诗人们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总会千锤百炼,剪截浮词、芟繁剪秽。那些能够广泛传诵的古今名篇,都是一字千金、不可增减的艺术瑰宝。
而要写出这样的精品,需要作者具有严肃的创作态度、和杰出的艺术オ华。诗人忠于艺术,认真写作,就会排除违反艺术规律的各种干扰,从而更对作品精益求精。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比如,唐代诗人祖咏参加科举考试,按规定需要创作八句四韵的诗作。但他的试帖诗《终南望余雪》只写了四句。考官问他为何不遵守规定,祖咏只回答了两个字:“意尽”。
他看重的是艺术的完美,而不是仕途的沉浮,才能够做到意尽笔停,恰到好处。下面介绍宋之问的一首送别诗,笔墨饱满,王世贞却建议删去后四句更妙。
送杜审言
唐代: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宋之问是唐代著名诗人,上元进士,其诗多为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丽,更对后世律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宋之问与杜审言是至交好友,经常在一起切磋讨论。后来杜审言坐事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当时宋之问卧病在家,无法送行,于是写诗相赠。
诗的大意是:抱病在家,与世隔绝,忽然听到你被贬谪的消息,深感悲痛。无法为你饯别,桥边的垂柳却依依含情。你才华卓越,所以遭人嫉妒,更似屈原的坎坷身世。你仿佛一把无人赏识的龙泉宝剑,却被遗弃在江西丰城。
宋之问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他博学多才,文学功底扎实,但又趋炎附势,喜欢看风使舵。可是最后却被太平公主告发,终被唐玄宗赐死。他甚至因为喜欢一首诗,而将自己的外甥刘希夷害死,正是令人匪夷所思。
但是诗人对朋友还是情真意切,开篇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的伤感,也颇有同病相怜之意。一个“嗟”字,可谓言简意深,饱含了复杂的情感,既慨叹世事无常,又惆怅朋友远离,自己本来病重,如今却又要失去挚友,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
颔联继续表达惋惜之情,却极其委婉。虽然卧床不起,但并不妨碍诗人发挥想象。他以江边依依的杨柳,比拟心中的缠绵之情,虽然是虚幻的场景,却显得浑然无迹,令人感动。
杨柳的意象,在诗词中历来都代表惜别之意,一般作者都是亲临现场,折柳送别。但是诗人却独辟蹊径,描写飘拂之柳,展现了一场“云送别”。作者又用“含情”二字,惜墨如金地彰显出自己的真情实情,着实令人感动。
后四句则转而表达对朋友的怜惜之情,诗人把杜审言比作西晋文学家孙楚,他学富五车、豪迈不羁,但也因此而被司马炎猜忌,于是经年累月地废置无闻。
然后作者又想起战国时楚国的屈原,他才华卓绝,也遭谗被逐,最终流落沅湘。朋友的处境也是如此,所以最后又发自肺腑地说,“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宋之问的这首诗笔墨饱满,情真意切,开篇坦露深情,颔联更将伤别之情倍添一层,抒发了宦海沉浮的悲怨、以及对友人的同情。结尾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喻友人的怀才不遇,丰富了寓意,也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全诗通俗晓畅,委婉深沉,也备受后世称赞,但是明代的著名学者王世贞却另有评价。王世贞与李攀龙等人合称后七子,李攀龙故后,他独领明代文坛二十年。王世贞认为,句有可削、足见其疏,说明这首诗本该写短,却反被拉长,于是就有画蛇添足之嫌。所以如果将后四句删去,就成为五绝中的佳作。关于王世贞的观点,您是否同意,欢迎分享您的意见!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