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最出名的一首诗,夏日风光令人陶醉
岁月无痕,云烟过眼,季节流转,浮光掠过,当我们还沉浸在春的姹紫嫣红中,夏日的芬芳已随风越过枝头,洒遍山河。 这是个绿意盎然的季节,“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这又是个娇柔明媚的季节,“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风暖人间草木香,一笺清浅入夏来,古人笔下的初夏总是那样醉人心弦。
今天要讲的这首诗是司马光在初夏所写,短短28字尽显夏日风光,令人叫绝。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客中初夏》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在学术方面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主持编撰了《资治通鉴》这部编年体史书。
除了史学之外,他也曾深入钻研过文学、哲学、医学等领域,并留下不少著述。
相较而言,他在诗文写作方面的成就远不如学术,这首《客中初夏》便是他最为后人所熟知的代表作。
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迫离开京城,退居洛阳。
在洛阳闲居的那段时间里,他一方面专意著书,他的居所独乐园便是《资治通鉴》书局所在地。
另一方面他又与文彦博、富弼等人组成了“耆英会”,置酒相娱。
充实的史学编纂工作,闲散的优游生活并没有冲淡他对朝政的关心,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客中初夏》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所写,表达了诗人对朝廷对君主的一片忠心。
“四月清和雨乍晴”,诗歌首句点明了季节和天气。
这里的“四月”自然是按农历来算,农历四月,正值初夏,没有春日的料峭,也不像盛夏那般炎热,所以诗人用了“清和”二字,突出了初夏的清明和暖。
而“乍晴”二字说明雨已经下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也符合春末初夏多雨的特点。
开头短短7字,以纯白描的手法,轻轻一点,便将读者摄入了一种清明和暖的氛围中,足见诗人笔力不凡。
接着的第二句“南山当户转分明”,承接“雨乍晴”而来,描绘了一幅清明秀丽的初夏山居图。
可以想象一下彼时的场景,诗人的住宅正对着南山,雨中眺望南山,朦朦胧胧。
如今雨过天晴,再望南山,山色苍翠,历历分明。
“转”字不仅写出了季节的变化,更突出了诗人的感受,他时常眺望南山,所以才会对季节流转如此敏感。
诗人的闲情逸致由此可见。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这结尾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一语双关,不仅描绘了春尽夏来的景象,更反映了诗人的一片赤诚之心。
“柳絮”是诗词中司空见惯的意象,轻盈飘忽,纷乱不定,常用来表达离情别意,或抒发绵绵不尽的愁绪。
而司马光这里则是抓住了它随风飘摇的特点,来比喻那些在仕途上人云亦云,摇摆不定的小人,也表明了自己绝不会摧眉折腰。
而“葵花”就是指向日葵,葵花向阳而生,是初夏的最绚丽的景色。
诗人以葵花自喻,表达了自己对君王,对朝廷的一片忠心。
这三四句,巧借当前的景色,一虚一实中,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心迹。
这样的表现手法比起直接表露,更耐人寻味,又不着痕迹,浑然天成,令人玩味不尽。
整首诗来看,诗人选取了几种富有特征性的景物,轻轻几笔,就描绘出了一幅清新明丽的夏日图景。
景中含情,笔墨圆转,境界浑成,极自然,又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一片深情,短短28字,令人叫绝。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