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 二》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该怎么去理解呢?
采莲曲(其二)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或采莲花,或采莲蓬(莲房),是一项日常的农事,也是自古就为诗人所喜爱抒写的一种诗事。采莲是中国古代众多农事中与诗事合一的“诗意生活”方式的重要一种。
从《诗经》始,“莲”就成了诗人寄情托意的物象。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诗经·陈风·泽陂》),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古诗十九首》)……
到唐代,这种“诗意生活”的方式越发精致了,王昌龄这首诗则是这种精致的一种呈现。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他是唐人绝句写得最好的,被誉为“七绝圣手”。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写采莲的——
你看,采莲有特别的采莲装,那是由轻软有孔的丝织品制成的“罗裙”,那是用和荷叶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而成的绿罗裙。穿上这种采莲装的女孩子有特别的容颜,那是与芙蓉一样的面容。与芙蓉一样面容的女孩还有特别的歌声,那是能将莲叶、莲花、采莲人与天地完全融合的歌声。
《礼记》中说人是“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意思是说,人是懂得好味、辨得好声、享得好色的一种精灵。所以《礼记》中按一年十二个月,有“十二食”“十二管(声)”“十二衣”的叙述。想一想,生活中这种区别似乎大体上是一直存在的,但能达到王昌龄这首《采莲曲》所写的这种天地人和的精致还是极少见的。
今天呢?在一些特殊场合,如舞台上,如影视剧中,或许还能看到类似精致的演绎,但那是表演,不是真实的生活。
荷尔德林说:“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这首《采莲曲》所呈现的也应当是一种诗意的栖居吧。我不认为是王昌龄的艺术加工,而应当是一位杰出诗人对诗意生活的诗意发现与诗意呈现。
如果一定要说有艺术加工,那就是他去除了芜杂,提取了“一色”:荷叶与罗裙一色,芙蓉与人脸一色,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一色。这种一色因歌声而分,也因歌声而成。这歌声既是采莲女歌唱的《采莲歌》,也是王昌龄创作的《采莲曲》。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