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创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赏析呢?

  竹枝

  刘禹锡 〔唐代〕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

  译文

image.png

  日出三竿高,春雾已消散,江边停泊着蜀客的行船。

  托他给我的丈夫捎一封信,他就住在成都的万里桥畔。

  注释

  兰桡(ráo):船桨的美称。语从屈原《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中的“兰枻”化出,南朝宫廷诗中多有使用。

  狂夫:女子对丈夫的称呼。语出《诗经·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万里桥:故址在今成都南门锦江上。

  创作背景

image.png

  本诗是组诗《竹枝词九首》中的第四首。这组诗当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夔州在长江三峡的上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地流行着叫“竹枝词”的民歌形式。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

  简析

  “日出三竿”一首,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诗中的“兰桡”和“狂夫”属于文人用典,与竹枝词的风格不合,有卖弄典故之嫌。“狂夫”一词源自《诗经》,作为妇女称呼自己丈夫的谦辞,曾被唐代诗人大量使用。这里既是用典又是时俗,加上诗中女子给远在成都那个商业兴盛、水陆繁忙之地万里桥的丈夫捎信时思念、嗔怒交织的口吻,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对丈夫怨爱交加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