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的《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描述的是什么场景?
众所周知对唐代诗人岑参影响最大的人物,应该数封常清。那么这首岑参的《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描述的是什么场景?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
岑参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封常清,瘦瘠跛足的残疾人,凭其谋略战功,迅速升迁,做到安西四镇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兼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瀚海军使,这种传奇般的经历,为唐史所罕见。他博得好奇诗人岑参的钦仰崇拜,是理所当然的。岑参入封常清幕后,为其创作过多篇颂歌,其中不少诗篇成为诗人平生得意之作,除《走马川行》、《轮台歌》外,这组《破播仙凯歌》也是很突出的作品。
封常清破播仙事,与同年稍前西征事,史传失载。据岑诗则可补这一阙文。战事当在天宝十三载(754)五月,破播仙则在冬日。《破播仙凯歌》前四首写凯旋,这两首则追叙战斗情形,“蕃军遥见汉家营”一首最有个性特色,是边塞诗中少有的慓悍之作。
从“蕃军遥见汉家营”及组诗其二的“营幕傍临月窟寒”,可知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从组诗末首的“暮雨旌旗湿未干”,则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满谷连山遍哭声”则应是夜袭时的实况:蕃兵从睡梦中惊起,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鬼哭狼嗥。不过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小作腾挪,将这遍地哭声安排在对垒句后,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斗志的效果。而夺志比夺帅,更是兵家之大忌。唐军决胜,已无待于接仗了。
后二句采用放笔直干的写法,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万箭千刀一夜杀”,句中连用三个数目字,露骨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一夜”云云,就一战而言不可谓短,可见是一场恶战;就整个战役而言又是速决,具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最后,是一个令人发怵的诗句:“平明流血浸空城。”从组诗其四“千群面缚出蕃城”的擒生场面看,唐军尚未野蛮到屠城的程度。实际情况可能是战血和雨水相渗和,红成一片。但在“一夜杀”三字后,推出“流血浸空城”的“镜头”,就产生了一种骇人听闻的感觉。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出现这个红色恐怖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寂的感觉。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李白)唐代诗人写边塞战争,大都着眼于安边,而反对滥用武力。王昌龄写一场大战是:“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从军行》)网开一面,自是仁者之师,作者温柔敦厚之意亦见。这种写法,对于有意造奇,并追求强刺激的诗人岑参来说,就不够味了。这个个性突出的诗人,他的同情不肯给予弱者,他是极端的英雄主义的歌手。兴会所至,不惜用狂热笔调,歌颂征服,歌颂铁和血的无情,展示出血淋淋的“镜头”。这不免有宣扬暴力之嫌,不宜提倡。但就其突破温柔敦厚的诗教,为诗歌避免过于甜熟的努力而言,这种燥辣的写法,也并非毫无可取。
“暮雨旌旗湿未干”一首在写法上,较接近盛唐人共有的风貌。它采取了“正面不写写旁面”的办法,通过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主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战斗的激烈,显得含蓄蕴藉得多。“暮雨旌旗湿未干”与“平明流血浸空城”比较,都用“湿”的形象,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然而,不露半点烟火气和血腥味,爱好和平的读者,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