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经典 > 历史 >

吕颐浩简介_南宋初年宰相吕颐浩个人资料

吕颐浩 南宋初年宰相

吕颐浩

  • 本名:吕颐浩
  • 别名:吕忠穆
  • 字:元直
  • 所处时代:宋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
  • 出生日期:1071年
  • 逝世日期:1139年4月30日
  • 主要作品:《忠穆集》
  • 主要成就:稳定宋朝政局
  • 官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少傅、醴泉观使
  • 封爵:成国公、秦国公(追封)
  • 追赠:太师
  • 谥号:忠穆
  • 祖籍:沧州乐陵县(今山东省德州市)

吕颐浩介绍

吕颐浩(1071年-1139年4月30日),字元直。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祖籍沧州乐陵县(今山东省德州市)。南宋初年宰相。

吕颐浩为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进士,初任密州司户参军。以李清臣荐为玢州教授。历官至河北都转运使。宋高宗南渡,起知扬州,改江东安抚制置使兼知扬州。两入政府,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以少傅、醴泉观使致仕,退居台州。绍兴九年(1139年),吕颐浩去世,获赠太师、秦国公,谥号“忠穆”。淳熙十五年(1188年),配享高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著有文集十五卷,已佚,今存《忠穆集》等。

吕颐浩自幼生长于西北两边,娴熟军旅;应诏上奏战守之策,筹划颇为完备。在宣和伐辽时,他奏陈河北危急五事,请议长久之策,一时称此言“切直”。苗刘之乱时,又与张浚等人创议勤王,最终平息祸乱。但他在相位时,专横刚愎,力排李纲、李光等;为满足军需,又创立月桩钱,使东南百姓负担沉重。

吕颐浩人物生平

吕颐浩

吕颐浩的先祖原居沧州乐陵(今山东德州),后迁齐州(今山东济南),遂为当地人。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吕颐浩登进士第。先任密州司户参军,其后累迁官职。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随大将种师道攻燕京(今北京市)后,被命为燕山府路转运使。

宣和七年(1125年),吕颐浩曾因将领郭药师欲降金,而一并被掳至金国,后于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被放归开封,再被命为河北都转运使,不久因病请辞。

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被命为扬州知州。

建炎三年(1129年),任同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同年,苗傅、刘正彦兵变,高宗被迫退位,吕颐浩与张浚、刘光世、韩世忠等将领率军勤王,平苗刘之乱,迎高宗复位,立下大功,先拜尚书右仆射,复迁左仆射。不久,金兵再度南侵,渡过长江,吕颐浩曾请高宗登船入海避敌。

宋朝立国重文轻武,故相权与军权乃分。南宋初期,兵马倥偬,因此有宰相兼领军权者,吕颐浩即为其一。此时吕颐浩位高权重,“枢府几无所预,颐浩在位尤颛恣”,因此为人所惮。

建炎四年(1130年),浙西制置使韩世忠困金将完颜宗弼于黄天荡,吕颐浩建议高宗亲征,御史中丞赵鼎即以冒进为由上疏,吕颐浩因此请辞,被命为镇南军节度、开府仪同三司、醴泉观使。后改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池州。

绍兴元年(1131年),吕颐浩二度拜相,任少保、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与秦桧共相,吕颐浩主外而秦桧主内。

绍兴二年(1132年),再受命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并于镇江(今江苏省镇江市)开都督府;此年因韩世忠之驻军,吕颐浩与朱胜非创立月桩钱(一种赋税),供给军用。然其好任用私人,因此排挤秦桧、李纲、李光等人。

绍兴三年(1133年),吕颐浩再被罢相,任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提举洞霄宫,改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其后官职累迁,然已非在权力核心。绍兴五年(1135年),封成国公。

绍兴九年(1139年),金国归还黄河以南之地,高宗欲调吕颐浩至陕西镇守,吕颐浩以老病请辞。后再赴召至临安(今浙江杭州),但病未能见到高宗,之后就告归台州养病。同年四月初一(4月30日),吕颐浩去世,享年六十九岁。获赠太师、秦国公,谥号“忠穆”。

淳熙十五年(1188年),吕颐浩得以配享高宗庙庭。

宝庆二年(1226年),宋理宗图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阁,吕颐浩位列其中。

吕颐浩个人作品

吕颐浩原有文集十五卷,今有《忠穆集》传世。《全宋诗》录有其诗。

吕颐浩主要影响

吕颐浩“有胆略,善鞍马弓剑,当国步艰难之际,人倚之为重”,改革私盐法,成效显著。然而任用私人,且“报复恩仇”是其缺点。所创立的月桩钱后来衍生名目众多,被认为“郡县横敛,铢积丝累,江东、西之害尤甚”。

吕颐浩历史评价

吕颐浩

赵构:颐浩奋不顾身,为国讨贼,群臣所不及,但轻进,其失也。

谢克家:吕颐浩老成练事,去岁勤王有大功。

朱胜非:颐浩练事而暴,(张)浚喜事而疏。

常同:颐浩循蔡京、王黼故辙,重立茶盐法,专为谋利,一也。不于荆、淮立进取规模,惟务偷安,二也。所引用非贪鄙俗士即其亲旧,三也。民诉讼有再至者辄罪之,四也。赃吏吕应问、韩禧皆满数万,颐浩既受女谒,遂令移狱,欲罪元按官司,五也。台谏论事不合己意,则怒形于色,六也。近两将不协,几至交兵,不能辨曲直以申国威,而姑息之,七也。其心腹最喜者擢置台属,使采台中议论,八也。近者地震,抑而不奏,及降诏求言,又不引去,九也。每会亲党夜饮,男女杂坐,比言者论罢都漕司,遽托病乞出,十也。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

辛炳:自吕颐浩再相,专权自私,会食外往往各于閤子押文字,虽军旅之事,差除之属,亦有不同相关决者。

罗诱:而赵氏自播迁之后,钜公硕德随已灭,而所与谋事者,不过六七辈。吕颐浩横议狂直,失大臣风。兼有私门之僻,虽有政事,皆为利所移……是数子辈,皆阘茸之士,非宰相才也。

胡世将:云水郊深退老堂,公来野服换龙章。四朝尽瘁身犹健,一德同寅福未央。小隐聊堪供放浪,神州终倚致平康。功成他日归休地,海表家风有故乡。

朱熹:这人粗,胡乱一时间得他用,不足道。

王明清:吕元直秉钧既久,又侍上泛海。回越益肆其功,自任威福。

宇文价:再登鼎司,能断大事。主盟义举,取日虞渊,讫于瀛海无波,复安宗社。艰难之际,厥功茂焉。

陆游:吕元直颐浩作相,遇堂吏绝严。

陈棠:黄阖雍容静塞尘,凌烟功就便抽身。三年暂别长安日,五亩来追独乐春。愧鼎政须还国老,溪山聊且慰骚人。似闻天语传中使,行告廷臣设九宾。

脱脱:朱胜非、吕颐浩处苗、刘之变,或巽用其智,或震奋其威,其于复辟讨贼之功,固有可言矣。然李纲、赵鼎当世之所谓贤者,而胜非、颐浩视之若冰炭然,其中之所存,果何如哉。

王夫之:而悲愤始于张浚,成谋定于吕颐浩,奋勇决于韩世忠,胜非何与焉?

纪昀等:颐浩在相位时,颛肆自用,力排李纲、李光诸人。创立月桩钱,贻东南患。深为公论所不与。然宣和伐燕之役,颐浩随转运,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请议长久之策。一时称其切直。至建炎中苗傅、刘正彦为逆,颐浩与张浚倡义勤王,卒平内难。又少长西北两边,於军旅颇为娴习。其应诏上战守诸策,载於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者,大约皆谓和议之必不可成,而劝高宗为乘机进取之计。凡分兵策应机宜,条画颇备。虽都督江淮,迄未建恢复之绩,不能尽酬其所言;然较张浚之迂谬寡谋,娼嫉误国,富平诸役,流毒苍生者,则固有间矣。

《历代群英歌》:①颐浩人倚为重,世忠名将第一。②南宋高宗四九龄,始终五相辅中兴。李纲力谏君南幸,颐浩驱驰将北征。

蔡东藩:若夫吕颐浩、张浚同入勤王,颐浩之心术胆量,不逮张浚远甚,而高宗又专相之。武昌之巡幸未成,而奔杭,而奔越,而奔明州,甚且以航海之说进,亦思我能往,寇亦能往,岂一经入海,便得为安乐窝乎?以颐浩为相,以杜充为将,此高宗之所以再三播越也。

吕颐浩后世纪念

吕颐浩第二次罢相后,取唐杜甫“穷老真无事,江山且定居”之意,选择临海巾子山东麓筑“退老堂”以居。他还曾在“溪径迂回,林峦秀艳”的景福寺消夏时,建石亭于寺旁。后人遂以命名,亭所处之山为“吕亭山”,亭边之村为“吕亭山村”。即今括苍镇上坪村。

吕颐浩史料记载

《宋史·卷三百六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八·忠勋传》